第89頁(第2/3 页)
互啄殺, 直到全部戰死!
這一切, 都是大災將至的不祥之兆啊!
大戰前夜的 大明
比朝鮮建國稍早的 大明 已經在走下坡路很多年了。
大明 可以說是中華5000年文明中政治最黑暗的朝代, 閹黨弄權, 敗壞朝綱不說。 從 正德 以來, 皇帝也一個比一個昏庸。 上樑不正下樑歪, 就算是文官集團, 也大多是意氣用事, 沽名釣譽之輩。 偌大的帝國不幸攤上這樣低素質的統治集團, 大明 早就是外強中乾了。
大明 的軍事實力在黑暗的政治制度影響下也顯得格外尷尬。 1449年, 在 土木堡 被一個老太監擺了一道後, 大明 的軍隊就每下愈況, 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但 區勝 認為 明軍 的衰弱 英宗 和 王振 不該對此負全部責任。 這樣的結局早在 明太祖 時就已經註定了的。
摳門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 立下了個自以為精明, 但實際上流弊極深的徵兵制度: 衛所制。 該制規定, 全國的一部分家庭作為軍戶, 專門負責向國家提供兵源, 且象接力棒一樣, 子繼父業, 世代相傳。 從制度表面上看, 全國共有200萬軍戶。 每戶出男丁一人, 則 大明 全軍總兵力為200萬! 這些兵力平時駐守在全國各地的衛所, 沒有戰事的時候屯田種地, 邊關告急, 或有國內叛亂, 才從各地奔赴戰場。 這樣屯田賣出的糧食可以折合軍餉, 為朝廷省一大筆軍費。
可惜, 行軍打仗並不等於玩人口統計。 衛所兵制在 朱元璋 死後不久就開始變質了。 黃仁宇 在他的《萬曆十五年》里用一整章篇幅介紹了當時 明軍 的狀況:
&ldo;民戶被編入軍戶, 大部出於強迫; 即或出於自願, 也常常是基於權宜之計, 時過境遷, 當初的應諾就不能矢守不渝。 所以各個駐兵的衛所剛剛成立不久, 士兵逃亡和換籍的事件, 即已層出不窮。 時經一百多年, 各衛所的土地, 不少都為各軍戶抵押和出賣。 加之常年以來, 除了西北邊境, 絕大部分地區都承平無事, 所以, 一個衛所的實際兵員往往較規定的編制為少。 在退化最嚴重的衛所中, 竟僅為規定編制的百分之二或三。 而且這些有限的士兵還常常被軍官當作營造和運輸的勞工, 再不然就是留在家裡充當僕役。&rdo; (《萬曆十五年》, 台灣食貨出版社版, 210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