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演变生成,皆要以此“中和态”而生“万物”。这在佛陀的教法称为因缘生法。但佛陀又明确指出,因缘生法非第一义,“非因缘,非自然”。所以在相对真理来看,因缘生法千真万确。但以究竟机制来看,应是前面讲的现量机制。其实,直接就是道生一,道生二,道生三,道生万物。
佛陀讲:“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是说“清净本然”的实相本体(道),直接现出山河大地来。犹如镜子直现镜前物像,而不是先现这个人的头,后现他的上身,再现他的下身,而是顿现全身,并无先后次序。再如电影放映,胶片上每一格图案就是一个现量。从比量看来,连续放映则有先后次序,这适用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因缘法。但从机制原理上讲,并非如此,而是一幅幅“现量”的连续表达过程。从因缘生法来看,是张飞骑马跑上了当阳桥;但从机制现量来看,张飞不存在跑上当阳桥,而是直接现在当阳桥上。我们眼见的一切主客现象,皆于放映雷同,只不过是“屏幕”不同而已!电影图像在白布屏上显现,而我们所见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众生万物皆在妙明真心上现,或谓在实相本体的大圆镜(玄览)上显现(放映)。每个人的“软件”就是我们的电影胶片,将早已拍摄好的胶片这一生来放,也就是说将一格格的胶片连续来展现,连续每一个“现量”,就成为我们天天日日、岁岁年年所见所闻的一切:昼夜的交替、月圆月亏的盈虚、日月的运转、四季的更迭等等,都是一幅幅现量刹那刹那展现不停的结果。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明白,其实我们一生中的喜怒哀乐、生长成亡,不过是一场“电影”而已。知此“胶片”是自己早拍下的,就能看此大圆镜“屏幕”上的“放影”,明白此场电映在什么“屏幕”上展现,就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能深入久观此理,必透悉妙道,绝不会被比量界的“有欲认识”所迷惑!也不会在相对事物中不知所措!人生的放映,胶片是第八识,带动放影机的是第七识,拍电影看电影的是第六识,摄像机和放像机就是前五识和第六识。所以我们自己既是电影制片厂,又是放影公司;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懂得一切在于自己,就能拍好、演好、放好这场几十年的电影。
2、以绝对驭相对
庄子、列子和老子一样,从对“道”的描述而体现出对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认识。庄子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论说极为精辟深刻,是人类认识上少有的大家。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
庄子讲的“彼是”是对极性事物两极的表达。庄子认为,相对真理中(极性事物),事物都是以对待为前提而存在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相对真理的事物单从哪一极来看,都不能认识其“真理”的相对性。极性的互为前提存在的事实(“自彼则不见”),只有将两极对比(比量),才可明白相对真理的有条件性、暂时性、不了义性、不真实性(“自是则知之”)。相对的事物,都是以对方为其存在的前提,这就叫有待。相对事物相辅相成,不能独立存在(“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就是相对真理的相对性和相对两极互依、互生、互存的原理(“彼是方生之说也”)。相对的极性事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