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 (《庄子·田方子》)“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地》)世界的本源是一物不存、一相无相的信息态。虽一物不存,但妙明常住;虽一相无相,但能无不相。老子称为“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宇宙本体虽窈兮冥兮,但不死寂,有其真实之体(真精也),而且无处不显应其妙明(信)和其永恒的存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真精”者,无相(一相)之实相也,它是宇宙万物之根源(以阅众甫)。认识了宇宙人生的本体,就明白了一切万物的共同的基础(得其所一而同焉)。穷究到万物共同的本源,世界纷繁万象的机制原理就了如指掌了(通于一而万事毕),达到“以无所得”、“无智亦无得”、“无有少法可得”的境地,才是真正的“抱一”、“得一”、“得其所一”、“通于一”、“无心得”的究竟了义。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讲“夫道一而已矣”,皆是指无相无不相的究竟实相。后来儒家用无极表示;《易经》中称为“易”(如“易有太极;)老子称为“道”;佛经称为“实相”、“真如”、“涅槃妙心”、“妙明真心”、“如来藏”、“妙净明体”、“般若实相”、“一实境界”;哲学上称作“本体”;数学上表示为“零”。
4、庄周、蝴蝶皆是梦
从认识论讲,凡是二相的“有欲认识”,其特点是识别和使用比量。比量的认识,是依据极性所待事物的对比参照而来认识,是依设定已知为参照的间接认识。二相的“有欲认识”(感官认识),因其所“知”来自比量,故必须“学而知之”。也就是说,知识是靠积累得到的(为学日益)。因为是二相,不向外学,则内无知,学一有一,不学则无。这是“有欲认识”通道的方便之处,也是最根本的缺陷。人类的认识,基本上皆限于此。于是,因外境无穷,则学海无涯。俗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种二相分割的认识,认识不了宇宙万物真实存在的机制,不知主客本无,本是识心妄分的颠倒知见;亦不知万物一体、究竟一相、水波不异的道理。因不识此理,盲目趣外穷求,迷惑于现象而不知。正如佛陀讲的,如渴鹿追逐阳焰,认幻为有;亦如空中虚华,病目所见,非实存在;更如梦境不实,醒后全无。不知二相的主客二体,本是根尘相待的“循业发现”。“诸根如幻,境界如梦”,庄周、蝴蝶皆是梦幻。“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丘也与女(你)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二相分别的见闻觉知,无不是根尘相对的唯识所现,所现主客都是循业产生的空华相。因二相认识将如幻的主体、如梦的外境,当作真实的存在(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以幻为实,以假为有,二相分别,“有欲认识”,虽穷研极究,也只可谓是“梦中之又占其梦焉”。唯有一相的“无欲认识”,达到究竟处,方知其“诸根如幻,境界如梦”的事实(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佛陀讲:“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楞严经》)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无不依虚空而立,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同上)无边虚空却是大觉妙明净体(或妙明真心,实相本体)中现出的一个“水泡”(一沤发)。所以,当吾人发真归元时(大觉而后),虚空消殒,大地沉没,业尽情空,业相(虚空及日月星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