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页)
。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個叫作屯、一個個叫作堡、叫作哨或是關的村寨。有了軍屯,隨之出現了商屯、民屯。三十萬征南軍人,來自當時的江蘇、浙江、還有朱皇帝的原籍安徽以及江西等地。他們的後裔,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很多東西可能都已經有了變化。惟獨穿著的服飾,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還保留著明朝的色彩和特點;惟獨一些人家裡的家譜,一代一代還在書寫著自古而來的演變。並且顯示出相對的集中,相當的完整,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於是乎,也便有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屯堡景觀、屯堡文化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奇事。似乎該歸功於那一片鄉土的偏遠和閉塞了。
我問過很多安順的屯堡人來自哪裡,他們往往回答說,我們是京族,老祖宗是聽了朱元璋的話,從南京開拔征戰而來,南京族。
幾百年了,這話聽來有點懸,卻是很有道理的。去年秋冬,我到雲南的宣威去採訪宣威火腿的創始人浦在廷的事跡。談起浦家的老祖宗,也正是跟隨明朝的大將軍傅友德一路打過來的,因戰功卓絕,被授予武德將軍,在設立衛、所、軍、屯、鋪、堡的同時,就地駐守和屯墾,世代定居下來。
我順便還了解了一下,明朝派往西南諸省的軍隊,駐守下來的時候,以衛所為單位組成軍屯,一衛有560人,一所則翻一倍有1120人。除了駐守屯堡,朱元璋的軍隊還在當地開築道路,設立驛站,方便通郵,修復古驛道,以60里為一驛,一直修到貴州的安順。這固然是大明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為,卻也在客觀上給偏僻閉塞的雲貴兩省,帶來了江南地方較為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及生活方式,促進了西南雲貴高原的經濟開發和發展。直到上個世紀初的一百年前,雲貴兩省有追求有志向的青年,要走出&ldo;走不出去的雲貴高原&rdo;,很多人依靠的還是這一條古驛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