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麥芽糖(第2/2 页)
城兩個縣,農民基本上都是一麥一棉的種植模式,小麥的產量大約畝產五百斤,夏棉畝產皮棉一百斤,能賣一百多元。
五萬錠的紡紗廠,兩個鄉鎮種植的棉花,就能供應上。紡出來的棉線,光是農閒季節,能供上十來個鄉鎮的婦女織粗布。
新石莊的紡紗廠,發展到五萬的規模,原料和產品都不愁。新石莊人手不夠,石廟村人手足,石廟可是兩千多人的大村莊。
去年張集鎮灘區村莊,賣蓮藕的錢,全部都用在了通高壓電上,今年的收入大夥又排上了用場,那就是建設村裡的辦公室和學校。
灘區各行政村修村台的時候,把原來的學校和大隊部扒了,新建的村莊由於村里沒錢,這兩種建築都沒影了。
村里辦公就在村幹部家裡,學校是村里租的空閒房子。現在有錢了,這兩樣建築被大家提上了議事日程。
建設村級的小學和村辦公室,都屬於國家計劃內建設項目,不蓋樓房,只是蓋平房,鄉鎮就可以審批。蓋平房需要的磚瓦和沙子水泥,鄉鎮供銷社的物資門市,就有國家計劃內指標。
各村都有建築班子,建平房完全沒有問題,一個多月後,灘區各村的學校都建成了,灘區的孩子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教室。民辦教室的工資也有了著落,起碼不用學生兌錢了。
各村的辦公室也建成了,村裡的幹部結束了在家辦公的局面,有了專門的辦公場所。
黃河大堤下的塘子坑,從昔日的攔路虎,變成了現在的聚寶盆,蓮藕和養魚兩項收入,竟然比種地的收入都高。
灘區的村莊,依靠塘子坑的收入,不僅村村通了電,建了學校和村辦公室,集體經濟也有了節餘。
非灘區的村莊,村裡有服裝廠的,多少有些收入,起碼能支出民辦教師的工資。村里沒有服裝廠的,集體經濟基本上為零,教師的工資都得靠學生兌錢。
韓屯村服裝廠,自八四年九月整頓後,加工點剩下了二百多個,工人六千多人,保留下來的不足三分之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