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页)
願望。
這也是一種選擇,選擇一種排斥那個令人討厭與懼怕的&ldo;死亡&rdo;事實的思路,沉醉在永
生不死的意境裡,或把死亡當成一件不那麼可怕的事情。瑪雅人就是精心構築了這一觀念。
把事實揭穿挑明的現代&ldo;死亡教育&ldo;,為的是讓幼童直面死亡,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其
效果尚存在很大爭議);把事實包裹起來的瑪雅&ldo;死亡觀念&rdo;,為的也是消除人們必不可免的
天然恐懼。殊途同歸。儘管按現代觀念評判,高下分明,但是,人類的文化行為並不那麼容
易評說。
瑪雅人把死亡看作人生的避風港,可以再度揚帆啟航。或者說,他們並不以為死亡即是
一個人的終點,死亡是中轉站,是走完這段旅程再搭乘另一趟班車的過程。
於是,他們為中轉的人生過客提供許多&ldo;服務&rdo;。他們悉心包裹屍體,給死者嘴裡塞滿
玉米,以免死者在等候下趟班車時挨餓。有時還往死者嘴中填塞玉石,玉石是瑪雅人珍貴的
物品,差不多可以說&ldo;很值錢&rdo;,以免死者受窮,買不起車票。
墓穴里還要放上偶像,保佑死者一路平安。至於死者的身分證件也很重要,一定要齊全。
好比說,生前是位工匠,那麼應當放上石斧以證明其職業和技能;生前是位祭司,就放上書
籍圖譜;生前是法師,就放些魔石;生前是獵人、漁夫,就放弓矢鉤叉……因為死者在來世
還需要他那些裝備。
瑪雅上層人物的死後安排相當精心。通常是先火化,然後將屍灰收藏在瓮中入葬,葬所
可能是各種規模的廟字。以前人們把瑪雅地區的金字塔當作單純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後來
考古學家發現了它們中有些至少還有別的用處。這個發現有點偶然,本世紀初,法國人阿爾
貝&iddot;呂茲考察帕楞克古城一座金字塔。他在塔頂神廟裡發現地上的大石板有些異樣,板上幾
個圓孔似乎顯示板下面掩蓋著什麼。於是他就領人撬開了這塊大石板,果然下面是一條被泥
石堵塞的通道。他和六位助手花費三年辛苦,才挖通這條長20米、有56級台階的地下甬
道。甬道盡頭是一堵石牆,牆下有些玉珠耳飾和項鍊。拆除石牆後,又找到一條甬道,甬道
盡頭還是石牆。左側有個石瓮,內中有6具年輕人的屍骨。呂茲判斷他們只是殉葬者,真正
的大人物還在後面等待重見天日。
經細緻探察,發現牆上有塊三角形大石塊,極可能是一道門。撬開石塊,出現一間大墓
室。墓頂上有塊6噸重的大石板,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4個汽車千斤頂才慢慢把它移
開。墓穴高7米、寬4米、進深9米。室內四壁儘是人像浮雕,似乎共同拱衛著室中央的巨
型石槨。棺槨的蓋板竟然重達40噸,板上也刻有人像和圖案。經專家研究石板上的象形文
字,推斷它製作時間是公元7世紀。墓主人隨葬品包括金玉冠冕、耳環、項鍊、手鐲和小偶
像。最為奇妙的是他的臉部罩著青玉面具,由200余枚玉片拼成,眼窩處是室石鑲嵌。對
這個面具,本書將在第六章《有頭有臉的青玉》這一節中詳述。
然而,我們只要再介紹幾種對死者的處置方法,就會明白如此隆重的葬禮規模及最後一
層青玉面具的真正含義了。死者被如此安全保藏起來,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