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萬貞兒(第2/4 页)
君的生母不公平,但比起趙飛燕趙合德的趕盡殺絕,顯然聰明多了。明憲宗怎麼就沒想到呢?哪怕退而求其次養個兒子在萬貴妃膝下;難道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先萬貴妃而去,嗣君不是自己的兒子,或者跟萬貴妃有仇,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寵妾;還是覺得萬貴妃一定會死在自己前面,至於她的家人如何處置都無所謂?——得虧遇到的是老好人明孝宗,如果遇到嘉靖那樣薄情的,哭都找不到地兒!
——說真愛,當年冊立皇后的時候怎麼不拿出她不做皇后我就不做皇帝的架勢來呢?到廢后的時候就有骨氣了,讓兩個皇后倒霉;就算是政治婚姻,後面的那些被打胎的宮女們何其無辜!人家不是父母養的,憑什麼做你們愛情的炮灰?自己管不住褲腰帶又不敢負責任,有種別到處亂播種啊,這跟漢成帝有什麼區別?怎麼一個就是昏君,一個就是真愛了?——還不如周幽王呢,人家為了討得美人一笑,直接傾國傾城了,怎麼不見有人歌頌?果然兒子親生的就是不一樣。
汪舜華不是女權主義者,對網上女尊論一向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借著男權欺負自己的同類罷了;倒是對長孫皇后之類的很有好感——倒不是因為她們符合男權社會賢惠的期待,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無力改變社會,就多給他人一點溫暖,不能因為自己在上位就草菅人命、為所欲為,這才真是人性的善。
不過吐槽也改變不了什麼,現在的萬貞兒在太后面前也算是有頭臉的,汪舜華不會閒著沒事去找她的麻煩或者上心理課,最多看看這位傳奇人物罷了。
二月二十八日,敕諭西寧侯宋瑛、寧陽侯陳懋、尚書金濂、副都御史丁璇等居守京城,提督各門官軍,嚴加關防,慎勿怠忽;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扈從。
次日,英宗帶著郕王前往奉先殿拜祭祖宗,然後就出發了。這麼一大波人,自然行進速度很慢,汪舜華和太后、皇后登高送別,那支隊伍宛如長龍,向前看不見頭,往後更是看不見尾,路上鼓樂齊鳴,道路旁是百姓三呼萬歲的聲音,震天動地的,馬上就覺得古裝劇里都是騙人的——這陣仗,太嚇人了。
當天晚上,車駕駐蹕沙河,遣工部尚書王卺祭沙河之神;直到第二天午後,才走到天壽山,又遣禮部尚書胡濙祭告天壽山之神。
三月初一,英宗謁長陵,祭太宗文皇帝、仁孝文皇后,次謁獻陵,祭仁宗昭皇帝、誠孝昭皇后,次謁景陵,祭宣宗章皇帝;扈從文武群臣陪祭。
這是祭祀,也是宣示,皇帝陛下已經完全掌握了時局。
站在山頂上,看著山下錦繡河山,一種君臨天下、俯視眾生的感受頓時湧上心頭。
郕王靜靜地看著,這個地方他是來一次少一次。
所以,且行且珍惜。
三月初二,起駕回京,當天駐蹕沙河;次日,車駕至京城。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人,及四夷朝使,咸出迎於都門外,拜呼萬歲。
英宗回宮,先去謁奉先殿,然後才去拜見孫太后。當時錢皇后和汪舜華都陪著太后說話,一邊聽著小太監喜寧介紹皇帝出巡的盛大場景,孫太后等人聽得津津有味,只恨不能身臨其境,汪舜華倒還好,看慣了閱兵式的大長腿和大決戰的場景,對英宗皇帝跑出去遊街沒什麼興趣,反倒是覺得喜寧這個名字有點耳熟。是誰呢?
她晃了晃腦袋,想不起來——這時候就覺得平時多看點書真沒壞處,到這裡來除了于謙是英雄這些小學生都知道的事,就是點宮廷八卦,好多事情真是兩眼一抹黑!——哦,還有明朝的大致情況,但是排不上用場啊!
英宗兄弟進來行了個禮,問候一聲就匆匆忙忙走了,還得去奉天門接受群臣朝賀呢。
晚上回府,郕王興致勃勃的說起一路見聞,汪舜華不能不打起精神應和了幾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