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太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四季养生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方法,将养生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目的是为让人顺应自然的变化,增进身体健康,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同时也可以通过四季养生的方法达到美容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按照四季养生的原则,可以采用调节生活起居、心理情绪、睡眠、服饰、饮食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状态,达到养生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春 季 养 生(1)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为公历二、三、四月,共3个月。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会养“生”。养“生”,就是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的活力。春天正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春暖花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因此春天的养生在一年之中尤为重要,春天养生得当,将有益于全年的健康。
春季养生,应根据“万物生发,肝气旺盛”的特点,具体贯串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以风气为主令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即“风邪”为主。“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风邪特点: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二是病变广泛。由于风邪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三是“风胜则动”。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都与风有关系而列为风病。四是兼杂为病。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如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所以,《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始也。”五是风气通于肝。大自然中的风气和肝的关系最大。风邪属于阳邪,最容易损伤人的肝,尤其易损耗人的肝阴(造成肝阴不足),出现头晕、眼干、目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弱细数等症,风邪甚至还会扰动肝阳,出现肝风甚至中风。所以春天养生最应重视“养肝息风”。
人体阳气向外舒发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舒发。
具体表现为:一是气血活动加强。人体气血在天热时畅通易行,天寒时则凝滞沉涩。而春天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