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页)
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李世民得知後大怒:&ldo;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rdo;下令改為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可惜的是,李世民貴為天子,金口一開,《氏族志》雖然改李氏為第一,天下所有士族卻無人承認,還尊崔氏仍為士族高門第一,更諷刺的是,長孫氏更是從來沒有被幾大士族提起,連李世民也無可奈何。
正是因此,唐朝以來,自李世民起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就是強行將公主指婚給四大士族,娶也娶得,不娶也得娶得,令四大士族苦不堪言,尤其是崔氏,自太宗以來,皇上子女眾多,幾乎每隔十年便賜婚一名公主給崔氏。適齡的崔氏子弟每到聖上指婚之時,爭先恐後提前成親,唯恐避之不及。
崔氏一是不願與有胡人血統的李氏通婚,二是身為崔氏子弟,幾乎全是才華斐然之人,無人願娶公主為妻,終身只做一名從五品的駙馬都尉的閒職。身為駙馬,再有才華,也不可入朝為官,就算是普通士子,也很少有人想當一名無所事事的駙馬,混吃等死。
對於聖上指婚,崔氏也曾拒婚兩次,無奈聖命難違,其後每隔十年,崔氏便會迎娶一名公主,幾成定製。四大氏族之中,以崔氏迎娶公主為第一,只因崔氏家學深厚,禮法嚴謹,崔氏子弟少有頑劣之人,能屹立七百餘年常盛不衰,不管其他士族如何浮沉,崔氏始終穩居一等士族之首,如此詩書傳家,即便皇家也是自嘆不如。
最主要的是,崔氏確實一直人才不斷,無論哪位皇上即位,大臣之中總有崔氏子弟,且至少是三品以上高官,而且崔氏也深得皇上信任,執掌天下文柄百餘年,可以說無數高中進士的士子,都要在崔氏面前執弟子禮。所以崔氏影響之大,人脈之廣,又得當今聖上青眼看待,一等士族第一的位置無人撼動。
崔氏本來只有清河崔氏一支,後來兄弟二人分地而居,分為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兩支。
崔氏如此顯赫,而袁州刺史崔賀堯卻並非清河崔氏或博陵崔氏中人,只是清河崔氏數十年前流落到長安一帶的旁支。崔賀堯在文宗在位之時考中進士,隨後外放到河南道蒙陰縣為縣令。因蒙陰縣與清河縣相距不遠,由此結識清河崔氏家主崔峴。崔賀堯與崔峴一見如故,談論起祖上姓名,卻是發覺百年以前同為一家。崔峴愛才心切,提出將崔賀堯列為清河崔氏旁支。
崔賀堯自是大喜,天下崔姓,莫不以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尊,不提兩大崔氏是如何煊赫,子弟之中人才輩出,便是現任家主崔峴乃是會昌元年狀元及第,若非因為母喪在家服孝,崔峴現今也定是天子身邊近臣,前途不可限量。
崔賀堯當即應允,鄭重謝過崔峴。從此崔賀堯一系正式列入清河崔氏族譜,雖只是旁支,但畢竟也算正式地認祖歸宗,且是詩書傳家的一等一的高門望族,怎不令他喜極而泣!
兩年後,崔賀堯升遷袁州刺史,臨行前,崔峴委託他在袁州之地建造崔氏學堂,惠及江南西道一帶的崔姓子弟。至於為何不建在江南西道道府所在地洪州,崔峴並非明說,崔賀堯卻心中猜測怕是與江南西道按察史盧關和崔氏不和有關。
崔氏與鄭氏交好,和王氏通婚最多,天下皆知,當年有&ldo;詩佛&rdo;之稱的大詩人王維之母便是崔氏之女,但崔氏和盧氏不和,卻並不為人所知。崔賀堯身為崔氏中人,又身有官職,怎會不知其中內情?不過他也只是略知一二,並不清楚具體原因。但不管如何,如今他身列清河崔氏旁支,在袁州建立崔氏學堂責無旁貸。
崔賀堯欣然應允,一到袁州任上,便大興土木,先是建造一處占地寬廣的崔府大院,又在崔府院中辟出十畝方圓之地,興建崔氏學堂。歷經半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