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出于对文字的热爱,我加入了学校的校刊编辑队伍,开始了约稿、催稿、采访、校对的生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想着要把小小的专栏设计成一扇窗口,一个同学们观察校园动态的窗口,也是展望外面广阔天地的窗口。我也给校刊贡献了很多稿件。写稿虽是个苦差事,但也是促使人思考,使人思路清晰的动力。当我们报道一个校园或社会的热点问题的时候,比如文理分科问题,那些来自不同人的不同声音总能促使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多角度的思考之后再得出一个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答案。这样,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得我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社会问题,并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
高二时,作为校刊核心栏目“汇文天下”的负责人,我的工作转向组织策划。每周的例会我都试图激发讨论,使大家碰撞出更多的好点子。在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我和另三名成员一起增加了“看世界”这个双语栏目,每期都到国际部采访一个不同国籍的同学,并收集整理该国家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每一期栏目都成为了解留学生生活和这个国家的窗口。我们还采访国际部的老师,以了解更多留学生在中国的故事。我们采访来自瓦努阿图的师兄,让同学们了解了这个许多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太平洋岛国的风情;我们采访已经在北大就读的上届留学生状元,向她学习如何在异国的求学路上取得成功;我们向每个留学生班级发出问卷,调查他们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一期期的栏目都是一个个窗口,我们与国际部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世界”。
李峭寒 我信仰我心所向(6)
我们做开拓者,更做拾荒者。大家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们捡起来,串成回忆的项链。
现在想来,校刊的经历也许对我是种历久弥新的磨炼。在稿件堆积成山的日子里如何平衡审稿与做作业的时间,约稿不成的时候用什么技巧可以成功地拿到想要的稿件,平息初中部成员对于初中部分数量过少的抗议,收集教师语录的精髓……在校园这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运转一个最后需要见到实际成果,并需要把成果展示在全校面前的组织也许是最有效的锻炼方式。
电视台则是更生动、色彩更丰富的窗口。高二伊始,我成为了学校电视台的主持人,第一个任务就碰到了一个大型活动:校庆报道。到场的有几百位五六十年代的校友,其中不乏各界精英。我与摄像师在学校的各个会议室里捕捉有意义的瞬间,与老校友交谈,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常常发出由衷的感叹。在每周三的主持中,我向学校开启了一扇窗口,一个展示学校、思考社会的窗口。
模拟联合国成为“世界公民”
从模联的选修课到北大模联的磨炼,我在其中又发现另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初上高中,周四下午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使我获得了学习的热情。我认真地浏览选课单,在法语、摄影、古诗词鉴赏各种课程中,我看到了模拟联合国。也许是联合国的威严震慑到了我,或是因为它新鲜的模式吸引了我,最后我毫不犹豫地踏进了模联的课堂。在选修课中对文件写作方法等基本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我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北大模联经历,而我又是在模联最为独特的世界遗产中心委员会:在这里代表们的职责是模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工作的特点就是在台上二十分钟的Presentation过程简洁清晰而完美,而台下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准备Presentation。我与另两名搭档一起准备印度那烂陀寺的申报。汇报分为十几个专题,我们三个人进行分工,每人分别准备几个专题。前期茫茫的准备工作是数不尽的阅读资料、查阅资料的过程,细琐又耗时。而最麻烦的部分是有些专题会找不到资料,我就分到了这样一个专题。有关那烂陀寺的“监管”只能找到少量的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