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3 页)
這樣的政府應該下台了。
這樣的國家應該改變了。
4月22日,以康有為和梁啓超為首的81名在京參加考試的廣東舉人上了街,他們要向政府遞交一封請願書‐‐實際上是寫給帝國皇帝的一封信。這就是中國歷史書中所說的&ldo;公車上書&rdo;的開始。
&ldo;公車&rdo;,古代指&ldo;官車&rdo;。中國的漢代,各省舉人上京考試,其交通問題由國家給予解決:舉人們乘坐公家的車馬被逐站&ldo;遞送&rdo;。後來就以&ldo;公車&rdo;代指舉人上京考試,同時也代指那些參加國家考試的學生們。
清政府的法律規定,舉人沒有直接向皇上上書陳言的權力,要上書,必須由都察院轉交。清代的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的監察、彈劾和建議機關,也是接受民間&ldo;信訪&rdo;的最高機關。作為帝國政府權力如此之大的衙門,有把請願書送上去的職責,也有扣押下來自行處理的權力。特別是,舉人們的請願書不但是直接議論國家政治大事的,而且是直接寫給皇帝的,任何官員處理類似事件的時候都不能不小心從事。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把&ldo;士人干政&rdo;當做一種&ldo;大逆不道&rdo;的罪行,何況康有為們寫的&ldo;請願書&rdo;對國家政治的抨擊無以復加,手稿被傳抄出來時,市井上&ldo;爭相看閱&rdo;,觀者&ldo;莫不嗟悚&rdo;‐‐嗟,感嘆;悚,恐懼。難怪都察院的官員根本不敢送給皇帝看。
於是,&ldo;公車&rdo;們之間開始了大規模的&ldo;串聯&rdo;。在康有為和梁啓超的鼓動下,一千多名舉人在送往都察院的請願書上聯合簽名,而其中廣東省和湖南省的&ldo;公車&rdo;們幾乎全部上陣。在中國,湖南和廣東一向是&ldo;造反&rdo;的策源地,是出&ldo;仁人志士&rdo;的地方。箇中原因,梁啓超講得明白:&ldo;湖南之士可用,廣東之商可用;湖南之長在強而悍,廣東之長在富而通。&rdo;(梁啓超《湖南廣東情形》,《飲冰室合集&iddot;專集之一》。)‐‐真是絕妙的分析。湖南江河橫流峰險林密,從知識分子到土人,從男人到女人,個個精力充沛思維旺盛,有不當&ldo;革命鬥士&rdo;就當&ldo;綠林大盜&rdo;的強悍民風,特產行為激烈的政治反叛人物和詭計多端的陰謀家。而廣東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各種&ldo;革命&rdo;的發源之地,原因是廣東受到商業文明的薰陶絕早,富裕而開通,赤腳的南人懂得自己掄起甘蔗砍刀理所當然,而殷實的粵商更是以傾家蕩產地贊助&ldo;革命&rdo;為樂事。
湖南、廣東帶動,各省紛紛&ldo;繼之&rdo;。4月22日、24日、26日、28日和30日,穿著藍色長袍,梳著辮子的帝國&ldo;公車&rdo;們一群接一群激昂地走在前往都察院的路上,他們口號加演說,&ldo;面容悽慘,垂涕陳情&rdo;,聲援和看熱鬧的市民人頭攢動,北京城一時像過狂歡節,都察院門口更是亂作一團。聽說阻止上書的主要官員是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孫毓汶,於是&ldo;公車&rdo;們揚言要&ldo;抬著棺材去孫家&rdo;,結果嚇得這位大員立即聲明自己病了,躲在家中不上朝,不久乾脆辭職了。
上書多日,不見政府的反應,更不見皇帝的答覆。康有為和梁啓超認為是&ldo;聲勢不夠&rdo;,必須來一次規模更大的上書,否則不能&ldo;大震朝廷&rdo;‐‐深宮裡的皇帝也許根本不知道京城裡發生了什麼!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