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第1/2 页)
自1901年的春天開始,來自海外的政治流亡者、全國各地的官員和那些著名紳士的奏摺紛紛向西安呈遞。這些奏摺大都是要求朝廷變革的。在這些奏摺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是慈禧和光緒聽都沒聽說過的,這就是&ldo;國民&rdo;。
什麼是國家?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什麼是國民?國民就是人民擁有國家的財產,能夠行使國家的主權。而封建體制下只有臣民而沒有國民,所以,&ldo;中國幾千年以來,人們只知有朝廷而不知道有國家,這真是大可駭大可悲之事。&rdo;
強烈要求朝廷宣布實施&ldo;新政&rdo;的呼聲迅速成為一股潮流,一時間竟然到了&ldo;人人慾避頑固之名&rdo;,&ldo;維新&rdo;再次成了時髦名詞的地步。雖然依舊在流亡中的慈禧絕對不情願再重提&ldo;變法維新&rdo;之事,但是她也敏感地認識到了經過1900年一年的大變故,如果仍不順應民心,即使洋人們願意保護她的權力,她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因此,與其被動不如主動,慈禧指示光緒發表了一道&ldo;倡議直言&rdo;的詔書:
我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人士少。文法者庸人借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來往,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大清德宗實錄》卷四百七十六,第九頁。)
如果不是白紙黑字,幾乎不敢相信這番話是慈禧說出來的,因為它像極了那個被朝廷通緝的康有為的原話。特別是&ldo;誤國在一私字&rdo;一句,使得這道詔書酷似慈禧的檢討書。詔書極其準確地剖析了中華帝國虛弱的原因,觀點之精百年後依舊讓人感到其鋒銳。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詔書好像沒有涉及如何學習外國科學技術等問題,直接著眼於帝國政體的變革了。
緊接著,慈禧要求各地官員,&ldo;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rdo;,&ldo;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rdo;為此,1901年4月,慈禧成立了一個專門處理帝國關於變革奏摺的機構,叫做&ldo;政務處&rdo;。歷史兜了一個大圈子,讓整個國家備受創傷之後,又轉回來了。所不同的是,1899年呼籲帝國變法的是光緒皇帝,現在是慈禧太后。
1901年,流亡中的中華帝國政府的變革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在教育體制上,宣布廢除科舉和八股,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學堂和相應的考試制度;在軍事上取消八旗兵制而改為省軍制;在行政體制上裁減臃腫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官吏隊伍;在財政上進行全面整頓,首先是統一混亂的貨幣制度,疏通貿易交流之間的障礙。
1901年的帝國變革從一開始就是被迫的,於是決定了它始終是一篇表面文章。對於慈禧來講,她最關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權力,對自己的權力是否穩固依然備有措施,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然&ldo;擁有&rdo;守衛在她身邊的那群頑固的滿族大員。帝國的變革最終演變為滿族朝廷和貴族與各省督撫和紳士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這種衝突激化的結果只能導致大清帝國的迅速滅亡,這一點慈禧心裡比誰都清楚。
1901年,即使表面上積極支持帝國變革的洋人們也不希望中國真正的富強。他們支持這個古老的帝國艱難地變革的最高目的是:讓中國人至少懂得世界範圍內的自由通商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提高中國人的文明程度會使中國人再不至於像1900年一樣碰到洋人就砍一刀。
水中之魚不可能變成空中之鳥。
外國聯軍撤出京城了。第一筆賠款劃到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