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页)
一步步走向軍職的至高點時,在潛意識裡,關天培或許早有了馬革裹屍的準備。
關天培的前任李增階,因疏於海防被黜。故關天培蒞任之初,即著力於籌措經費,鑄炮築壘,將廣州門戶要塞建成了當時中國萬裏海疆最堅牢的守御體系。
虎門,當珠江口東側,與廣州城徑距百里。虎門,因大虎山、小虎山而得名,山扼珠江口,形如門,故稱。虎門有虎門寨,但我們歷史上所說的虎門炮台、虎門銷煙不指虎門寨,而指大虎山至大角、沙角間十五六里長的那段珠江水面與岸防。珠江出虎門,即為伶仃洋。洋面東西闊六七十里,南北長百二十里,埠東為香港、西為澳門;再出此,即茫茫南海。從軍事上看,扼住虎門,即在水路上守住了廣州。
清朝在虎門設防始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其時僅建橫檔、南山兩座炮台,各置大小鐵炮十二門,共二十四門。
八十四年後的嘉慶五年(1800),添建沙角炮台,安大小鐵炮十二門。
又十年,即嘉慶十五年(1810),於亭涉山麓新建新涌炮台,置炮十二門。
又二年,即嘉慶十七年(1812),於黃角山麓建蕉門炮台,置炮二十門。
又三年,即嘉慶二十年(1815),將橫檔炮台從山頂移至山腳,並在炮台前加築月台,添置鐵炮二十八門,使該炮台有炮四十門。同年,又在南山炮台西北建鎮遠炮台,置炮四十門。
又三年,即嘉慶二十三年(1818),於大虎島南端建大虎炮台,置炮三十門。
又十二年,即道光十年(1830),建大角炮台,置炮十七門。
至此。總計建炮台八座,置炮一百八十五門。
敘述時,我們強調&ldo;又&rdo;幾年,意在提醒讀者:清朝政府對虎門的防禦體系確實是日益重視,惟恐閃失;因而不能說他們開門揖盜。
關天培到任後,其戰略思想更加明確,對各炮台之間體系性的建設更加重視。歸納起來,他的防守設想可以簡述為&ldo;三重門戶&rdo;體系。
第一重門戶:東邊的沙角炮台、西邊的大角炮台,隔著四里多寬的珠江口,對峙而立。因為清兵火炮射程近,二炮台難以形成交叉火力,所以關天培除保留其原有火炮作近岸防守外,又在兩處分設信號台,發現有敵艦內駛,即發信號給二、三線炮台。
第二重門戶:以珠江中流上橫檔島一線為防禦重點,隔東水道與武山諸炮台形成交叉火力,隔西水道與蘆灣岸上火炮形成交叉火力。為加強這一線的防禦,關天培於1835年底完成了武山西麓原南山諸炮台的擴建,即將南山炮台改名威遠炮台,增加炮位至四十門,在威遠炮台以北加築鎮遠炮台,置炮四十門。1839年夏,又在威遠、鎮遠二炮台之間加築了靖遠炮台,置炮六十門。上橫檔島西端的永安炮台是1835年底與威遠炮台同期完成的,此台置炮四十門。與永安炮台隔著西水道遙遙相對的,是同時竣工的蘆灣鞏固炮台,置炮二十門。為了保護武山側後,關天培在珠江支流三門水道上築了三門口炮台,又在三門水道邊的太平墟、虎門寨駐兵置炮,其數不詳。
第三重門戶:即珠江中大虎山南端的大虎山炮台,舊置炮三十二門,未變。
上橫檔島在珠江中,珠江主航道在上橫檔島與武山之間。關天培又在武山山根至上橫檔、飯蘿排(上橫島南)之間扯起兩道排鏈,作為水上障礙,以阻滯敵艦。一排鏈長三百九十丈,系大木排三十六排;一長三百七十二丈,系大木排四十四排。每個大排,都由四個小排組成。而每個小排,都是由四根四丈五尺長的圓木以橫木穿插而成。木排馱著鐵鏈,鐵鏈牽著木排,宛如水上長城。
為了攔擊敵人,關天培還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