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3 页)
盟國對奧委員會的組織初看起來在許多方面與對德管制委員會有相似之處。駐維也納的盟國委員會於正常情況下每隔十四天開會一次,而柏林的管制委員會則每隔十天開會一次。執行委員會對盟國委員會的關係與協調委員會對管制委員會的關係也有某些地方相同,雖然執行委員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盟國委員會,而協調委員會則不能代表管制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下面設有許多四人委員會,如同在德國一樣,是由若干全國性管理處的主管人組成,在兩個委員會中大致上彼此相對應,但也有細微區別,例如在德國,糧食管理處是同經濟管理處分開的,而在奧地利,只有一個經濟管理處,它的職責之中就包括了糧食和農業。關於占領區,起初總的組織原則也是相同的,即在每個占領區單獨設一個軍政府司令部,其下屬部門均附設於各個全國性機構。維也納的盟國委員會及其下屬四人委員會的主席,和在德國一樣,郁是按月輪流擔任。在取得記錄譯本的一致和克服314 語言障礙方面,都存在著同樣的困難。如同在德國一樣,只有在政治管理處內,僅用俄語轉譯或譯成俄語,而法語是不用翻譯的。
維也納的組織機構本身也不同於柏林的組織機構。
有一個盟國問軍事管制總部‐‐這個名稱,在兩個城市裡都是相同的‐‐由維也納市的四國駐軍司令和軍政府高級官員組成。但柏林沒有共管區,而維也納的內城則由四國共同管理,從占領一開始,其實際活動突出地表現在由一支國際軍事警察來巡邏。巡邏隊是乘一輛吉普車的四個軍事警察,分別來自四個占領國,各自穿著本國制服。
就人員招募問題來說,盟國對奧委員會也遇到管制委員會所面臨的困難,雖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有些是相似的。開頭招募人員比較容易,因為所需人數較少,而申請去做那些在各方面似乎尚合自己志趣的工作者還不乏其人。但由於迫切要求復員和戰鬥結束時實行各種長期休假制度,這就產生了應募人員能否接得下去的問題。這一點,兩處都是一樣的。大家都趨向於想在國內尋找一個和平時期的牢靠工作,這時在物色合適的人員方面,兩處所遇到的問題也是相同的。最後,至少在關於西方政策的調節方面,也存在相似的延宕和困難,其原因在於政府各部門間的職責分工問題。拿英國來說,它把奧地利問題和德國問題並在一起處理,建立一個特別的管制局,由當時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j &iddot;b &iddot;海因德來負責。華盛頓和巴黎的安排,也有類似的情況。因此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現這樣的趨向,即奧地利問題與大得多的德國問題相比,未免相形見絀,可能受不到應有的重視。
所有這些相似之處容易使一般人把這兩個組織機構等量齊觀,或者更精確地說,使人們從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出發來考慮盟國對奧委員會,正如過去在計劃階段就有過一種趨向,即按德國情況來考慮奧地利本身的問題。其實,相似之處都是表面的。對奧委員會的工作環境是全然不同的,甚至在委員會存在的初期,來自德國的人也就一眼看得出來。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對奧委員會與315 對德管制委員會在規模上不同;第二,占領者與被占領者之間的關係不同。
就數字比例來說,在奧地利要管理的人口總數和德國的人口總數比較,幾乎少得可笑‐‐是七百萬與七千多萬之比。奧地利的總面積是三萬二千平方英里,而德國的總面積是十三萬八千平方英里。對奧委員會的全體工作人員,即使在最多的時候,也從未超過對德管制委員會總人員的零數。
規模既小,再加人口集中於維也納,這就使得在奧地利建立機構的問題大為簡化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雖然決非阻止&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