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5 页)
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有德者执左契而不逼索于人,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不逼索于人则怨无由生,严厉刻薄贪得无厌则大怨至。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天道:指自然法则。无亲: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偏爱。
天道至公至平,它并不偏爱任何人。善人之所以得助,只是因他的行为符合道,虽然他的为善并非为求名,但名却归之,虽不为求利,然而利也归之,这些都是因他自己所作所为而得到的必然结果。所以祸之至,乃是人自得之;福之来,也是人自为之。
意译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
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
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
自然法则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释】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信言:诚实的话。美:华丽、漂亮,粉饰、美化。
信实之言不苛意追求辞藻华美,苛意追求辞藻华美之言不信实。老子言道论德并非是主观的凭空而谈,而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所以,有根有据的言论没必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进行粉饰,但它揭示的却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缺乏科学依据,无论对它进行怎样的粉饰美化,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注释】善:善良。辩:辩说、巧说、巧辩、诡辩。
善良之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之人不善良。
【漫谈】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电视上时而转播的辩论会,胜负不以所辩道理之曲直为依,而以辩者的口才和辩论的技巧为据,理歪而辩狡者胜,理正而辩讷者负。如果这只是为了训练、评比口才,采用些生活小知识为试也无可厚非,但若是用些类似伦理道德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为试,并让广大人民观瞻,其作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这样作的社会效果如何?文化导向到底要将我们的人民导向何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释】知者:真正知〃道〃者。 博:博杂。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途殊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而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知之。《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韩康伯说:〃少则多,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所以,知〃道〃者,能秉要执本以一持万,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者可谓不知〃道〃。苏辙说:〃能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限而己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漫谈】大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