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第1/2 页)
日軍從澳底登陸後,台灣鎮總兵萬國本辭職離台,劉永福兼署台南鎮篆,始駐台南府城。唐景崧內渡後,台南紳民公議,舉劉永福為台灣民主國總統,辭之。以後,台南紳民鑄台灣民主國總統銀印一顆送來,劉永福復懇辭曰:&ldo;今諸君送此印來,無非欲保身家、固土地,不甘為蠻夷牛馬而已。誠宜決意抵敵,務須互相協力,籌軍餉,為第一著緊要之事。蓋軍餉足用,士肥馬騰,日本雖然厲害,吾豈懼哉?&rdo;又稱:&ldo;區區此印,無能為力。蓋有在此不在彼之故,諸君以為然否?請將印帶回銷之可也。&rdo;注7卒不收印。六月二十一日,由上海轉到署兩江總督張之洞來電,內稱:&ldo;俄國已認台自主,問黑旗尚在否?究竟能支持兩月否?似此外援已結,速宜將此事遍諭軍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rdo;注8這封電報,對劉永福和黑旗軍將士是一個很大鼓舞。二十九日夜,&ldo;設壇幄,祭告天地神祗,台南文武百餘人並集,歃血同盟,並作《盟約》云:&ldo;變出非常,改省為國,民為自主,仍隸清朝。即各友邦,許為輔助,何況我輩,敢不維持?嗚呼!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內事也,萬死不辭。一時千載,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保全,不令倭得。&rdo;注9三十日,以救兵將至布告,&ldo;萬眾歡聲如雷&rdo;。注10
此時,南侵日軍正被阻於新竹,進退維谷,處境困難,而劉永福之坐鎮台南,更是其心腹大患。樺山資紀為擺脫困境,想出了勸降的一招,寄希望於一紙書信,以不戰而勝。早在六月二十五日,樺山致書劉永福,勸其&ldo;速戢干戈&rdo;,奏請日皇&ldo;待以將禮,送還清國;如部下將卒,亦當宥恕其罪,遣還原籍&rdo;。八月二十三日,此書才由英國兵輪送至台南。二十五日,劉永福復書樺山,斥責日本&ldo;棄好崇仇,無端開釁&rdo;,表示&ldo;當與台灣共存亡&rdo;,&ldo;守效死勿去之義,以守茲土,以保此民&rdo;。注11復書義正詞嚴,堅決駁回敵人的勸降陰謀,表現了可貴的民族氣節。在此之前,形勢一度對抗日力量非常有利。但是,由於台灣府知府黎景嵩不肯與劉永福聯合,錯過了收復新竹的大好時機。後雖請黑旗軍北上,而時過境遷,已難以為力。經過彰化之戰,劉永福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部將李維義自彰化逃回後,再三提出要到布袋嘴一帶據險扼守,劉永福發給餉銀,令其統鎮海中軍左營前往。然而,李維義一到布袋嘴,即&ldo;將銀席捲,並連各槍枝變賣&rdo;注12,竟同黎景嵩一起帶數百人,僱船逃往廈門了。兼護台灣道道台和台南府知府的安平縣知縣忠滿,也棄軍逃往廈門。部下的叛逃,更使劉永福內外交困,而莫展一籌。台南的形勢更為嚴峻了。
儘管如此,劉永福仍然決心抗敵,力撐危局。此時,王德標正在嘉義縣養傷,&ldo;英氣不衰,誓吞敵&rdo;注13,劉永福命其在嘉義據守,但仍感前敵統將乏人,文案吳桐林力舉楊泗洪&ldo;可當大任&rdo;。他深以為然即命楊泗洪統鎮海中軍正營、後營、前軍右營、武毅右軍右營兼吉林炮隊共五營,&ldo;節制黑旗前敵諸軍,及各地義勇隊,咸歸調遣&rdo;。注14
楊泗洪(一八四八‐‐一八九五年),字錫九,江蘇宿遷人。出身於拳技世家。&ldo;性倜儻,有遠志&rdo;。&ldo;好濟人危急,削不平。&rdo;曾投效湘軍,積功保至游擊。一八四四年,劉銘傳奉旨赴台治軍,楊泗洪以營官隨行。時法軍侵台,在滬尾一戰中,楊泗洪&ldo;率部挫其鋒,敵為卻&rdo;。劉銘傳&ldo;極獎藉之,由是名大著&rdo;。注15累保記名簡放提督,賞碩勇巴圖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