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页)
幾乎沒有什麼問題像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屬於何種性質這一問題有如此大的爭議,這個問題在學者中引發了激烈且無休止的爭論。[65]有的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對宗教毫無興趣,他只不過是懷著政治動機,將基督教置於其羽翼保護下;另一些學者則主張,帝國宗教政策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君士坦丁真誠的信仰。對這兩種看法存在許多爭論,人們還找到證據支持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篤信無疑,以及他繼續熱衷於異教儀式這兩種對立的意見。兩種看法真的混淆起來了。僅從政治角度出發,人們似乎就足以確定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眾所周知,戴克里先推行迫害基督教政策遭到失敗,帝國重心東移,甚至包括他全力支持伽勒利(galeri)在內的所有措施,都是與其長期敵視基督教的方針相矛盾的。[66]證據同樣表明,君士坦丁早就對宗教虔誠篤信,他既是個基督教信徒,也是個異教信徒。所謂對宗教缺乏興趣,無論是值得讚揚還是應該批判,那肯定不能指他而言。他生活在一個所有人不是受到這種就是受到那種宗教祭奠儀式深刻影響的時代,而宗教本身也大體是綜合性的,同時,參與幾種祭奠儀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君士坦丁於312年皈依基督教的上帝,從此以後,基督教就一直受到他成功的保護,這種呵護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強烈。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他肯定完全只獻身於基督教,並與所有傳統的異教徹底決裂,而像以後其他拜占廷帝國皇帝似的成為純粹的基督徒。他仍然允許異教舉行禮拜儀式,甚至親自參加異教的,特別是對太陽神的某些禮拜活動。認為基督教是惟一宗教的看法,對那個宗教混雜交織在一起的時代而言,完全是莫名其妙和不適宜的。對&ldo;第一位基督教皇帝&rdo;來說,也肯定是很陌生的。宗教事務中流行獨一排他思想和羅馬世界逐漸將基督教視為惟一真理信仰,以至於以這個絕對真理排斥其他信仰的事情,是很多年以後才發生的。推行基督教的政策是必然的最終結果,帝國也只允許基督教一種信仰存在。但是,這一切是在君士坦丁以後相當長時間才發生的(參見第40頁),羅馬大主教馬克西姆(axi)的頭銜不僅得到君士坦丁本人,而且得到其繼承人的承認,直到379年。[67]
圖4 埃及斑岩雕像,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皇帝戴克里先的共治皇帝,另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君士坦丁一世的兒子,他們共同繼承了皇帝權力。該雕像原為石柱基座雕刻,後於員圓園源年被洗劫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騎士運到威尼斯,現存該城聖馬克廣場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時代的羅馬國家具有極大的影響,這表現在皇帝於325年主持召開尼西亞第一次基督教世界主教會議,會議確定了基督教信條和紀律。皇帝不僅召集會議,掌控會議的進程,而且對會議決議施加了強大影響。他本人還不是教會的神職成員,因為他一直沒有接受洗禮,最後在其臨終病榻上受洗,但是實際上,他是教會的領導者,這樣就開創了一個為其拜占廷皇帝繼承人效仿的先例。這次大公會議主要審議亞歷山大教會領袖阿里烏(ari)提出的說教,其一性論觀點使之不可能承認聖父、聖子和基督的聖靈同等。阿里烏這一信條遭到譴責,會議確認聖子與聖父同質()。教義信條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確定的。在381年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會議上,該決議被認可,附加為基督教信仰的表述。君士坦丁基督教政策開啟的這種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合作為雙方都帶來了好處,同時它也造成了一系列全新的難題。基督教給拜占廷國家帶來了強大的統一思想,同樣也給君主專制統治以有力的精神支持。從教會一方看,它得到國家慷慨的物質捐贈,以及在傳教活動和反對基督教敵人鬥爭中的支持,但是,這也意味著教會對國家某種程度的依賴。另一方面,國家一旦將自己的命運與教會聯繫在一起,就必然捲入所有不同教派之間無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