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页)
但是,在戰後抉助戰敗的德國在經濟上重新站起來,這種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隨著戰爭的繼續而一天天變得狹窄了。整個世界從事抗德戰爭所耗費的精力越多,用於和平時期的工業物資和糧食的儲存就越少,而這些儲存是在戰後正可以用來幫助德國並加速其重建的。農民當兵的越多,糧食生產就越少。全世界轉入軍火生產的工廠越多,可以用於重建的產品就越少。如果戰爭再延長下去,世界糧食匱乏的前景己可預見。
此外,德國並不是唯一的‐‐也非第一個‐‐在將來必須依靠外援的國家。世界上每一個月所遭到的破壞都會使求援的隊伍拉長,德國只是站在隊伍的末尾,而等待領取的物資卻會日見缺乏(傳單,1944年春)。
戰爭的繼續意味著造成更多無益的損失和犧牲,商且意味著戰爭將在德國本上結束,這就難免使德國人民遭到毀滅,使其生存化為烏有(傳單,1944年8 月)。51打不贏的戰爭每進行一天,就意味著更多的災難、混亂與匱乏(傳單,1944年冬)。
戰爭結束後,在占領期間,德國人喜歡把當時的生活條件與他們認為盟國曾經允諾過的生活條件相比較,從而抱怨盟國食言。所有的事實都說明,就具體允諾而言,德國人記憶中的東西是與現實完全對不上號的。事實上盟國曾反覆告誡過德國人,如果戰爭進行到底(實際是進行到底了),在物質方面所造成的後果將是慘重的,而德國人民承受這種後果不可避免地會最為慘重。英國廣播公司常常把德國人民比作坐在一列由瘋子駕駛的火車上的乘客,這個發了瘋的司機則橫下一條心儘量加快車速,直到火車出軌為止。他們唯一的希望是由哪一個乘客挺身而出,不怕付出四十個帝國馬克的罰款,拉一拉火車內的警報索。許多德國人都痛苦地意識到他們是處於這種危險的境地,但不準備動手去拉。為了避免產生完全絕望之感,他們只好對戰敗後將會發生的情況儘可能作最有利的解釋。盟國不曾作過明確的承諾,卻提出過一系列明白的告誡,這也許是真情實況。但是,他們卻談了不少關於依法懲辦納粹戰犯,建立一個堅定、嚴格而又公正的軍政府。再者,他們自以為與納粹頭目相比,他們是正派而誠實的人,承認自己肩負著基督教文明國家的責任,他們的整個態度就是從這樣的假定出發的。這樣一種態度在占領軍的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時,能用什麼來加以解釋,就可能產生很大的意見分歧了。對德國的占領,不管是如何完美無瑕,也不能和德國人對公正處置所作的解釋一一合拍。如果說有任何期望化為泡影,有任何承諾未能兌現的話,那都是德國人片面的想法,如果他們把占領的實際情況與戈培爾向他們傾注的關於占領前景的宣傳作一番比較,他們就有理由感到驚喜交集了。
第三章 德國人的態度
據說蒙哥馬利元帥在1946年5 月寓開德國之前曾經說過,德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是&ldo;頑強的納粹分子&rdo;。這話並不那麼失真,但欠完整。要知道這種論斷是否公正以及據此論斷所採取的措施是否明智,那就得看對&ldo;納粹&rdo;這個名稱作什麼樣的解釋。如果定義下得正確,可能使盟國免掉許多麻煩。這個問題至少可以通過三個途徑62來進行探討。納粹分子可以解釋為國家社會黨黨員(或許還有的黨員),或者是與該黨有聯繫的某些組織的成員。對律師和行政官員來說,這個公式有精確的優點(而在任何個別案件的犯罪事實一旦確定的情況下),又有無可爭辯的優點。因此,這個公式為推行&ldo;非納粹化&rdo;所採用,但結果證明是完全不合適的。其次、納粹分子可以解釋為信奉某種特殊教義的人,這種教義的主要宗旨是:
(一)一種偽科學概念:&ldo;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