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第1/2 页)
菲格爾抓住時機宣布他的政策。他在12月21日的議會開幕詞中強調,為了重建和恢復奧地利的自由,需要各黨合作,需要重建一支獨立可靠的警察力量和司法體系。他呼籲占領國放寬占領區之間的往來限制,並通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奧地利進行經濟援助。同時他極力主張奧地利有必要與四國合作,他說奧地利雖然是&ldo;傾向四方的&rdo;,但一向是&ldo;傳統的通向東方的門戶&rdo;。因此,它自然要尋求與多瑙河流域重建貿易關係。
這項政策是無懈可擊的。1946年1 月1 日,盟國委員會正式承認了奧地利共和國,其後與新政府互換了政治代表。盟國駐維也納的代表就是前已提到的那四個政治顧問。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次大選和通過自由選舉建立起經四國正式認可的奧地利政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這向外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奧地利的民主精神雖經多年的獨裁統治和戰爭,卻遠遠未被壓服,不僅能夠繼續存在,而且變得更為成熟了。兩個主要政黨各自拋棄了戰前基督抄社會黨人某些比較極端的教權思想和社會民主黨人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在倫納政府當政期間,他們已經顯示出能夠在一起共事,其合作程度是第一共和國時期所難以想望的。現在他們表明毫不遲疑地同意323 把這種合作繼續下去,而且在職務分擔方面幾乎沒有耽擱什麼時間就取得一致意見。其所以更為引人注目,是因為他們即使在各自的觀點方面較少地趨向極端,但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各自的綱領,而這個國家的幾個地區仍然非常明顯地信守其舊時的政治忠誠。
如果說往日左翼與右翼間的涇渭分明在今天再一次得到肯定乃是確切無疑的話,那末問題也極為明顯,奧地利人民是不想和共產主義打交道的。西方國家從這一點上得到了雙重保證。這不僅僅是一個吉兆,預示奧地利將保留在西歐民主國家的結構之內發展其政治前途,而且在下列事實上也看到了充滿希望的跡象,那就是俄國人在其占領區內允許選舉自由進行,而且絲毫不想加以干涉。有人議論說,如果俄國人已經容許在奧地利產生這樣的結果,那麼在其控制範圍內的其他東歐國家說不定也有希望能和平地朝著民主方向發展,雖然從一切表面現象來看情況是適得其反的。
然而,事實真相似乎是這樣,蘇聯當局過高地估計了共產黨人競選的實力,到選舉揭曉時他們不禁大吃一驚。他們似曾估計共產黨人可獲選票高達百分之三十。如果選舉結果真是如此,他們大概希望共產黨人仍可掌握內務部和教育部這兩個重要的部長職位,在適當時機好從中漁利。選舉的實際結果顯然促使他們要重新檢查一下自己的政策。事實上克拉克上將已經表達過這樣的看法:這次選舉標誌著蘇聯除搞假合作外,確已無計可施了;並繼續說,不久以後他們就著手既要限制蘇占區內奧地利當局的自由,又要不顧選舉結果給予共產黨人以較大的特權。但在當時,蘇聯觀點所造成的損失已經無可挽回了。不管用什麼理由來說明共產黨獲得選票之低,總不能說西方盟國在蘇占區內施加了影響。蘇聯方面不可避免地丟了面子。在任何人的心目中,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其主要原因無疑是蘇軍在占領初期的所作所為確實使奧地利人喪失了對共產主義可能產生的任何同情。
更為有趣的是,儘管蘇聯在政治標準上推行真正溫324 和的政策,但還是產生了這樣的結果。蘇聯當局單方面批准成立奧地利臨時政府,是不符合一致同意的盟國計劃的,這自然或多或少引起埋怨和猜疑。與此同時,倫納本人決不能稱之為親蘇派,他的確在自己的回憶錄里清楚地寫過,他在和蘇聯軍事當局談話時明確表示過這一點。再進一步說,每一個部除部長外,再任命兩個不同黨派的副部長,保證了臨時政府成為真正的聯合政府。當時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