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页)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
乡愁,是一首永恒的歌。有游子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心中就有说不完的愁绪写不完的情思,如丝如缕。离开故乡,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羁旅异地,都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情不自禁地遥望故园的方向。这种对故园的牵挂,与其说是游子客居驿站的寂寞宣泄,倒不如说是一个人天生的对故土的不舍眷恋和故土难离的怀乡情结。
游子要挥别故土的刹那,泪眼波娑,踯躅徘徊,藏一把熟悉的泥土,有说不完的离情别绪;如是到了外地,客居他乡,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群,让自己局促不安;如是认识了新朋友,熟悉了新环境,可与自己总有一层隔膜。游离于家乡之外,心中难免会落落寡欢,于是,思乡念家,就成了排解寂寞与忧伤的一剂良药。
故乡啊,有多少的游子,曾为你惆怅,为你举一杯酒,为你在梦中缠绵!?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对乡愁的咏叹与抒写,是那么浓酽,那么痴情!
乡愁,是风雨里的杨柳,是寒冬里的一朵梅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8226;小雅&;#8226;采薇》)当是最早写“乡愁”的诗句。将士们外出戍役劳作之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清风柔柔,家乡的一切多么温暖迷人;而归家之时,风雪载途,寒冷彻骨。在这里,“杨柳”与“雨雪”都成了思归的情愫与诱点。与其说艰辛的劳动使人产生回家的冲动,倒不如说这是深埋内心的情感最真切的流露。淡淡的思乡,散发出淡淡的馨香,虽苦虽涩,却也让人内心充满温馨。
乡愁,是心碎,是深秋的枯叶,是夜里独酌的伤感。“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民歌《悲歌》),这种“乡愁”,已经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张玉谷在《古诗赏析》里解释说“惟其欲泣,所以悲歌;惟不能归,所以远望”,当是对游子那种“乡愁”的最好注脚。
乡愁,是那一缕缕清澈的月光,是月光下悠扬的笛声。身在异乡,如果是夜深月明,望着那深邃的夜空,谁不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水的月光,流泻的,却是那不尽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月与情交织的情境里,举手投足之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形单影只的剪影,显得尤其清凉。这种乡愁,其实在这里显示出了一种轻柔的意境,深远而又淡雅。李白的另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了“乡愁”极容易被外物外情外景所勾起所唤醒。
乡愁也是情有独钟,是望不尽天涯路的辛酸与凄婉。漂泊异乡的人,会对家乡的一切怀有特别的感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当然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反映的是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那种“乡愁”像露水一样圆润,像月光一样透明。如果说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是一个漂白者美好而又带有无奈之意的苦楚,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这种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怀归之情,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难以割舍的深情,想来那浩渺的烟波是无论如何也湮没不了“乡愁”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用醉酒来忘却故乡,可酒醒之后呢?大概更是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与凄凉罢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8226;秋思》)“断肠人”无非就是一个在外漂泊不定的游子。为什么“断肠”?颠沛流离,浪荡江湖是一种因素,思乡念家,才是他的主因。在这里,乡愁是穿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