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3 页)
期初的某天晚自习后,我回到家,喝了杯白开水,听到妈妈说,
“不管怎样,进重点肯定不会错。”
8 为了外在而生活
“为了外在而生活?”
“谁说不是呢。”
进入高中,政治哲学中有一个经典理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得实在太好了!简直概括了一切因物质引起的现实混乱的根源。每当记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和事。当我看到那些因为经济困境而上不起学的同学背负着沉重的嘱咐来到我身边,我看到的不是媒体传扬的所谓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是他们身上那种远远超出我预料的紧张感。他们甚至于普遍感染着神经质的气息。同样,当我看到另一些因为经济窘境而无法安心教书的中年教师背负着妻儿老小的苛求奢望面对学生的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善良话,我看到的不是道德的楷模神圣的曙光,而是似曾相识的悲哀感,仿佛一个拾废纸为生的孤寡老人在高谈阔论关于环境保护的新主张。只要稍加留神,我们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看到那种因为外在的随处可见并且自欺欺人的扭曲形状而引起的悲剧性模仿。而一旦走出了经济的牢笼,是否意味着能够举手取下腾空而起的精神乐果分与深爱的众人,安享上层建筑的美丽境界?
“克服了外在的影响,又剩几个人紧紧守望着最初的愿景呢?”席欣拿着一个短篇小说和我谈论道。
“看样子没几个人。又或许根本没人能克服外在的影响。”
“虚构的乌托邦?”
“对。不受外在影响的生活就是乌托邦。应该属于做梦的范畴吧。”我说。
“又是一个关于做梦的故事。”
席欣合上书,闭目冥想。我继续想着无聊时候写小说的事情。突然觉得这个话题有些意思。多少人为了虚构的乌托邦,虚构的理想尽其一生呢?即便大多数都因身单力薄悲剧收场,受尽冷嘲热讽,终日浸泡在世俗眼光的公用浴场当中,可还是留下了不少的辉煌。这条路注定了辉煌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总有一些人为过程而生。每当被敏锐的目光观看或者阅读,他们的光彩重又获得内心认同这一最高层次的赞赏。精神的存在只是为了某一个虚构的理想。而这理想,即便虚构到永远无法给予准确的描述,已然如同记忆一般难忘,在生命的过程中沉沉浮浮,至死不渝。
“打算写下那事?”席欣问。
“有这想法,不过还没完整的思路。有一些关键点还没弄清。”
“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也不必这么在意实际的细微呀。”
“恰恰是一些实际的细微,感受不到的话,根本没法构思。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和旁观者一样,谈论的是他们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也是我的现实。生活在这个共用一种语言和习性的圈子里,准确地说,我和他们之间毫无疑问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看了看席欣,我继续说,
“当然,这种必然性并不是指我会陷入到同样的暴力怪圈中去。而是观念上的更新,甚至于剧变。这对我来说可能更加危险,我很清楚我的想法。”
“偏激的想法?”
“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到底这么多年书没白看,思维方式也会起到作用,至少能管得住身体手脚。放心吧,我能应付。”
并不想和席欣就这个话题谈论太多。毕竟我们与他们互不相识。而且席欣一贯无趣于这类看似十分不值甚至有点幼稚的事情。三名高二学生砍死附属初中一名初二学生,结果已然摆在了所有闻讯者的面前,而起因经过却始终只有道听途说的版本。据传是因为一个女孩才大打出手的。
“如果有大的困难,可以和我说说啊,或许我能帮上忙。”
“那可是不太有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