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5 页)
e; 1975)构建了这样一种情节结构,其中一群偶然相遇的人,角色有二、三十个之多,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主角。奥尔特曼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一直都在探究这个叙事形式,其他著名的还有《婚礼》(A Wedding; 1978)、《银色、性、男女》(Short Cuts; 1993)和《大家来我家》(A Prairie Home Campanion; 2006)。像这种以人际网络为基础的剧情,常成为独立制片电影选择的题材,如《木兰花》(Magnolia; 1999)、《撞车》(Crash; 2005),以及《爱情你我他》(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2005)。
罗伯特?奥尔特曼和伍迪?艾伦是较为年长的一代,而这批“电影小子”则成为当代最成功的导演。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成为势力强大的制片,合作拍摄“印第安那?琼斯”(Indiana Jones)系列,并成为好莱坞新世代的化身。科波拉无法维持个人的片厂,但依然是一位重要的导演。斯科塞斯的声誉稳定成长,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已是最受影评赞赏的当代美国电影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秀受到赏识,创造出“新新好莱坞”。那10年当中,很多最卖座的电影都还是出自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之手,其他成功的导演则年轻一些,如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终结者》(The Terminator; 1984)、《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蒂姆?波顿(Tim Burton)〔《阴间###师》(Beetlejuice; 1988)、《蝙蝠侠》(Batman; 1989)〕,以及罗伯特?泽梅基斯(Robert Zemeckis)〔《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1985)、《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20世纪90年代,很多成功的电影出自于好莱坞文艺复兴中这两波连续浪潮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1993)、德?帕尔玛的《谍中谍》(Mission: Impossible; 1996)、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首部曲》(The Phantom Empire; 1999),以及泽梅基斯的《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994)、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7),和波顿的《断头谷》(Sleepy Hollow; 1999)。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部分 电影史(3)
主流电影的重新出现,也靠好莱坞以外的电影导演注入新鲜血液,很多导演来自海外——英国的托尼(Tony)及里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澳大利亚的彼得?威尔(Peter Weir)和弗莱德?塞皮什(Fred Schepisi)、德国的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on)、荷兰的保罗?沃尔哈温(Paul Verhoeven),以及芬兰的雷尼?哈林(Rennie Harlin)。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更多女性导演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像是艾米?赫克琳(Amy Heckerling)1982年的《开放的美国学府》(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和1990年的《看谁在说话》(Look Who's Talking),马莎?库利奇(Martha Coolidge)1983年的《山谷女孩》(Valley Girl)和19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