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2頁(第1/2 页)
現在不出現,未來一定出現,而在交通和通訊手段還沒有發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國家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無視反抗軍的時候,是最危險的。
誰也不知道是誰在操控這股反抗勢力,是人們真的想要自治,還是地方勢力在背後操控,用各種方式污衊醜化中央,從而達到奪權的目的。
就好象清末民初聲勢浩大的所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其根源不過是中央權力的持續衰弱帶來地方勢力的持續發展,等地方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時,中央不給權,矛盾必然激化。
則地方上便暴力奪權,將集權的清政府推翻,把一個徹頭徹尾的小政府扶起來,然後大家愉快的分走革命果實。
戴上了反封建反民族壓迫反殖民剝削的帽子,這場主觀上沒什麼革命意義的地方勢力掀翻中央的鬥爭立刻變得高大上起來了。
客觀上或許有那麼一點口號式的激勵人心的作用,畢竟滿清這個腐朽的政府被袁世凱掀翻了,而中華民國這個殼子被「革命黨人們」塑造出來了,至於內里,大部分人也不在意。
可是革命之後,革命黨人們真的實現了他們提出的口號與目標嗎?
國家強大了嗎?
民眾覺醒了嗎?
農民得到土地了嗎?
工人得到福利和保障了嗎?
不平等條約廢除了嗎?
國家科技發展了嗎?
中國成為強國獲得完全主權了嗎?
沒有。
「革命」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只有地主老爺和高官達人們吃飽了,他們愉快的將搶來的權利分一分,自己回到老家愉快的當起了沒有壓迫的土皇帝,愉快的過自己歲月靜好式的生活,留下一地雞毛。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歷史事件。
蕭如薰一想到這裡,就覺得這種事情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在自己所建立的大秦身上,所以,他無論如何也要將這個案例留下來,告誡後世子孫。
在土地改革的過程之中,在閱覽史書反思歷史的過程之中,二十多年的治國生涯之中,蕭如薰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開始著重思考中國陷入深重苦難的那段時期的救亡圖存的人們的奮鬥史。
他忽然想起了孫中山這個人物。
清政府覆滅之後的二十年代,經歷了革命、二次革命,護法戰爭等等一系列的失敗與背叛,數次流亡海外、尤其是陳炯明叛亂事件之後,孫中山的思想產生了變化。
他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屢次革命失敗救亡圖存失敗的根源並非是自己革命目標的錯誤,並非是自己革命名目的錯誤。
他最大的錯誤,在於自己對「革命根據地」沒有掌控力。
他的基本盤不存在,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
他意識到自己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別人輕輕一推,就倒了。
他意識到他的革命總是藉助地方勢力的幫助,地方軍閥,地方幫派,各大堂口,而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以地方為著眼點,從未關注天下。
在地方上借著孫大炮這個名頭折騰一下還行,一旦離開地方,這些地方力量是不會跟隨孫中山走向天下的,風險太大了。
陳炯明贊同的「聯省自治」就是當時地方勢力的理想政治狀態,自從早些時候被提出之後,這樣的思想在當時的地方十分盛行,清末革命黨人改良派黨人群體中,相當一部分都以此為救亡圖存之道。
沒有實力,還玩民主,以為民主是救國的大力丸,這是典型案例。
清政府腐朽無能,但它是個一統的大政府,一口吃不掉,而一個省級規模的小政府,就好下口多了,一口就吞掉。
孫中山終於意識到自己數十年來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