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琥珀内藏蛋”的检测结果(第1/2 页)
韩舟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路上碰到一家京城传统小吃店。
吃了点驴打滚,京城著名小吃。
一种面点。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
制作时将蒸熟的黄面,外面沾上黄豆粉,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其实也并不算什么美食,只是味道尚可罢了。
京城所谓小吃、美食,在过去,其实多是底层民众的吃食,不登大雅之堂。
改开后,靠着区位优势和房价,京城人民富裕起来了。人一富裕,就有了精神追求,要寻找小时候的味道,并将其抬高。
以此来显出一种“皇城根长大”“祖上就阔”的气势来。
与此类似的,除了以前说过的的卤煮、炒肝以外,还有个不得不提的,“炸酱面”。
炸酱面这种食物,到处都有。但“老京城”炸酱面,就非得显出和其他地方炸酱面不一样的地方来。
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精髓都在炸酱上。
首先选用的黄酱一定要好,要采用正规名牌厂家生产的黄酱,其次是炸酱时火候和配料要掌握好,火候要均匀,炸酱的配比一定要合适,肉丁肥瘦兼有,黄酱不能放得太多,炸出来的酱香喷喷。
菜码有豆芽、芹菜、青豆儿、黄瓜丝、心里美萝卜丝、白菜丝、青蒜、大蒜,一共8样,一样都不能少。
焯过水的手擀面条,浇上炸酱,放上菜码,呼噜呼噜吃进嘴里,那才叫一个地道,盖了帽了。
其实也就那样……但得吃出那种感觉来。
除饮食以外,还有许多事物,都遵循着这一规律。
比如京城的许多地名,乍一看挺好听,其实都是改造出来的。
棺材胡同改名光彩胡同。
臭水街改名秀水街。
苦水井改名福绥境。
把俗白字的母猪胡同、猪市口、狗尾巴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珠市口、高义伯胡同。
把日常俗用字的驴市胡同、绳匠胡同、干鱼胡同,改为礼士胡同、丞相胡同、甘雨胡同。
把有不敬义字的哑巴胡同、张秃子胡同、罗锅巷,改为雅宝胡同、长图治胡同、锣鼓巷。
把无分雅俗的普通字的豆腐巷、佟府夹道、柏树胡同,改为多福巷、同福夹道、百顺胡同。
凡此种种,不一胜数。
这是因为京城作为文化中心的时间还不够久,底蕴积攒的不够。
京城,辽被灭后成为金国首都,到明朝之前为蒙古统治,当时的蒙古对汉语了解并不那么透彻,因此在取名的时候都比较直接,比较接地气。
产奶的地方就叫做房。
凿冰用的就叫冰窖口。
有兵营的地方就以屯、营为名,
比如名字土到爆炸的三里屯,就因为距离东直门三里而得名。
《京城的胡同》一书作者翁立认为,“胡同名儿之所以如此通俗化和世俗化,一是因为“京城人直爽实在,所以起名也实实在在,直截了当;二是因为一个地名只有通俗、上口、好记,
让人一听就明白,才叫得响、传得开。”
不像南边那座古都。地名非常好听。
花神庙,杏花村(牧童遥指杏花村),紫竹林。
桃叶渡,谢公墩,五马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那个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