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火针(第1/2 页)
沐怀夕了却了一桩心事,又投入到卫生院的工作中。 也不知道凤娟妈妈是怎么宣传的,如今每天都有七八个大爷大妈组团来院里问膏药,还非要在这儿贴了才走。 原先煮水泡茶的小火炉被征用来热膏药,卫生院里满是黄丹的香气,用王小花的话来说,吸一口就能活血化瘀。 而贴了膏药的大爷大妈则都会倒吸一大口凉气,拍着身边人的胳膊感慨道,“对对对,向月桂就是这么说的,贴上就跟过电似的,哎哟我这骨头缝里头酥麻麻的!对味了!” 向月桂就是李凤娟的妈妈,她只贴了几日就觉得腿脚比先前轻快多了,晚上也不会腿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了,要不是凤娟让她多贴几天,她当天就想拎着板凳去各家好好宣传宣传。 跟她相熟的几人在村头见到她就信了这膏药的好用,要知道往日冬月里基本见不到向月桂,她腿疼根本就不爱出门,就算不得不下地活动时候也是皱着眉头撇着嘴的,哪会像现在这样眉飞色舞地跟人唠嗑! 她的几个小姐妹也是第一批赶来卫生院贴膏药的,没贴两天就跟自家人强烈推荐,来卫生院的贴膏药的人也越来越多。 四块五两贴的价格真的不算便宜,但抵不住这膏药的效果实在太好,几乎是贴上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强烈的酥麻,像是骨头被药膏撬开了条缝,随后热度跟药力一同往骨缝里钻,将里头盘踞的寒气全都撵出来。 山里头湿气大,天天在地里山上讨生活的人,年岁长了都会沾染些风湿骨痛的毛病,春夏时节还舒服些,一到秋风起冬雪落,就疼的下了不床、直不起腰,别说干活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沐怀夕也没想到,一贴膏药引出来这么多陈年老腰、老寒腿,来贴膏药的叔叔阿姨们几乎没一个是笑着来的,常年萦绕在身上的病痛压塌了他们的嘴角,锁上了她们的眉间。 有的阿婆穿着肥大的棉裤,一脱下来却发现她的小腿还没沐怀夕的胳膊粗,但肿胀发红的膝盖却将棉裤顶得凸起,本该皱褶的皮肤被内里积液撑得发亮,平日里只能热敷止疼,实在扛不住了就嚼入地金牛,但那东西有毒,她不敢多吃。 入地金牛是两面针的根或枝叶,是有祛风通络的作用,但味道辛苦有小毒,一般人很难把握用量,吃少了没效果,吃多了会头晕眼花呕吐。 “对对,哎呀我前两天嚼那个就浑身发麻,差点没喘过来气”,阿婆拍着大腿直后怕,瞧着沐怀夕慢条斯理地用酒精灯烧金针,紧张地抓住了正给她膝盖消毒的王小花。 王小花没防备,被她拽得差点没站稳,赶忙安抚道,“没事没事,这是我们沐大夫家传的手艺,先扎一针再贴膏药,要不你这膝盖肿的太过,贴上没办法吸收,药力都浪费了哈!” 阿婆依旧拽着她的胳膊,实在是沐怀夕手中的那根针长的太过吓人,比起她往常用的寸针要长出一大截,尾端一分为三,有点像三棱军刺。 这是沐家传下的另一套针,专门用来施火针用的,并不齐全,但这火针术连沐爷爷也不太会,是沐怀夕这些天跟着医书里的虚影学来的。 火针,顾名思义便是以烧红的针尖刺入体内治疗,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记载,特别用来治疗痹疖痈疽,有奇效。 这也是沐怀夕第二次用火针,她将三头长针烧得通红,趁着阿婆跟小花聊天的时候突然刺入阳陵泉,稍稍捻动后迅速提起,阿婆甚至没有感受到疼痛。 但长针前面的分叉却在她红肿的膝盖上留下了三个小孔,淡黄带血色的积液从孔洞中缓缓渗出,最终流了一大碗。 排尽积液的阿婆脸色都好了许多,沐怀夕又拿起热好的膏药,将她膝盖上堆积的皮肤拢起,压在了药膏下方,没多久阿婆就打了几个哆嗦,出了一头的冷汗。 沐怀夕认真观察,将阿婆的反应都记了下来,她发现这些老人虽然都是风湿骨痛,但因为本身体质的区别,贴上膏药的反应都不尽相同。 一般都能感觉到酥麻,有人会觉得骨头热,有人却会觉得旁边的骨肉发冷,有人发冷汗,有人出热毒,还有贴在腰上的会觉得前腹疼痛难耐,连着几天拉肚子的。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