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頁(第1/2 页)
政宗於寬永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以七十歲高齡死去之後,隨即有許多家臣跟在他的身後切腹自盡。
殉死者的姓名及年齡大致如下:
石田將監豐純(四十八歲)
鬼庭采女兼綱(四十四歲)
佐藤內膳吉信(二十九歲)
青木忠五郎友重(三十二歲)
南次郎吉政吉(二十二歲)
加藤十三郎安次(二十三歲)
菅野莊右衛門重成(四十一歲)
岡崎喜齋(七十五歲)
入生田三右衛門元康(六十歲)
桑折豐後綱長(六十六歲)
矢目伊兵衛常重(六十三歲)
小平太郎左衛門元成(六十三歲)
小野二左衛門時村(五十-歲)
渡邊權之允重考(四十七歲)
大槻右衛門定安(六十一歲)
以上共計十五人。
「我們要追隨伊達公於九泉之下。」
雖然這是一種遺風,但是卻未免太過慘烈了。政宗死後,這些近臣一心只想到:
「我們一定要追隨殿下而去!」
這是身為武士應有的表現。在當時,每個武士都有一種信念:
「對於死絕無二話可說。」
由於執著於這種信念,因而他們毫不猶豫地切腹自盡。然而,實際上殉死的並不只是這十五個人而已。因為一旦主人殉死,則其家臣也會跟著切腹自殺:甚至主人未能殉死時,家臣也往往必須代替主人殉死。
他們之所以選擇殉死,主要是為了表明對主上的情誼絕非虛假。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政宗生前不禁止這十五個與他同葬在經峰的家臣殉死呢?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在其遺訓的第二條里,曾經提到儉約的重要性。既是儉約,當然必須忍受各種下自由的痛苦。
「既是人生的過客,又有什麼好痛苦的呢?」
這是政宗的說法。
「不論是多麼難吃的食物,也必須把它吃掉!人類原本就是過客,又有什麼好挑剔的呢?」
此外,最後一條(第四條)也提到:
「臨去之前,必須好好地和子孫兄弟打個招呼,然後才能放心離去。」
人生觀比家康更為淡薄,堅信「人生乃浮世之旅」的政宗雖然認為儉約十分重要,但是卻讓二十多名家臣為他殉死,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也許這些人是真的想死吧?……)
或許政宗是這麼想的吧?
不過,政宗當然也不希望成為他人生命的打擾者。
在殉死的家臣當中,有像岡崎喜齋那樣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有佐藤內膳、南政吉、加藤安次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這些人就好像背負著十字架的殉教者一樣,已經到達生死如一的境地。現代的傳教士經常喜歡利用殉教者來鼓吹他人信教,但是據我所知,這些人並非全部都是自願背負著十字架殉教的。
所不同的是,為政宗殉死的家臣,是真的抱持必死之心,希望追隨主上於九泉之下。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覺悟……
這種對生死的領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武士道,是君臣之間情誼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所以政宗才不曾禁止其臣下殉死吧?
生死和幸福、信仰一樣,具有外人所無法窺知的神秘感。
這就好像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些人因為認為吃偷盜物資是違法的事情,所以寧願活活餓死一樣。在這些人的觀念里,與其食用偷盜物資而苟活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