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页)
我大可把它們珍藏家中,然後提供幾個理論去解釋不出的原因,甚至不供給任何理由。但對於未有定論的事,我(或任何人)有資格作此最後裁決嗎?幸好我們活在一個有權選擇的時代‐‐所以我選擇出版這兩部遺作,而讀者也可按不同理由選擇讀或不讀。這些理由是什麼,我覺得已沒必要列舉,最重要的是我向讀者提供了選擇的機會。
無可否認,張愛玲最忠實的讀者主要還是中國人,可惜有很多未必能流暢地閱讀她的英文小說。沒有官方譯本,山寨版勢必出籠。要讓讀者明白《雷峰塔》和《易經》是什麼樣的作品,就只有把它們翻成漢語。但法國名言謂:翻譯像女人:美麗的不忠,忠實的不美。(les traductions nt e 1es fes:and elles ntbelles,elles ne nt pas fidles;et and elles nt fideles,elles ne ntpas belles)所以我們的翻譯可以有兩種取向。一是唯美,即用&ldo;張腔&rdo;翻譯,但要模仿得惟肖維妙可謂痴人說夢,結果很大可能是東施效顰,不忠也不美。二是直譯,對英語原文亦步亦趨,這可能令中譯偶然有點彆扭,但起碼能忠實反映張愛玲本來是怎樣寫。不管是否討好,我們現在選擇的正是第二條路,希望讀者能理解也諒解這個翻譯原則。
導讀
童女的路途
張愛玲《雷峰塔》與《易經》
張瑞芬
琵琶儘量不這樣想。有句俗話說:&ldo;恩怨分明&rdo;,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她會報復她父親與後母,欠母親的將來也都會還。許久之前她就立誓要報仇,而且說到做到。即使是為了證明她會還清欠母親的債。她會將在父親家的事畫出來,漫畫也好……
‐‐《易經》(第六十一頁)
二〇‐〇年溽暑中看完《雷峰塔》(ne fall 0f the pagoda)與《易經》(the book 0f 插n)這兩本應是上下冊的&ldo;張愛玲前傳&rdo;,一股冷涼寒意,簡直要鑽到骨髓里。原先想像的中譯問題(李黎《中國時報》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坍倒在翻譯中的雷峰塔》一文認為,讀《雷峰塔》英文本感覺&ldo;英文的張愛玲顯得面目全非&rdo;,再由他人譯回中文恐怕也將失真。)。並沒有發生,倒是這書里揭露的家族更大秘辛令人驚嚇。如果書中屬實,舅舅和母親無血緣關係,是抱來的(這點《小團圓》也說了),弟弟也不是她的親弟弟(那個可疑的教唱歌的義大利人……),母親和姑姑在錢上面頗有嫌隙,姑姑甚且和表侄(明表哥)亂倫,有不可告人的關係。在這一大家子的混沌關係中,張愛玲像是逃出了瘋狂牢獄,精神卻停滯在孩童狀態。她幽閉繭居,精神官能症或偏執狂般聚精會神玩著骨牌遊戲,一遍又一遍地推倒長城,然後重建。鬼打牆一般,非人的恐怖。這回,可和胡蘭成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她在這部巨幅自傳小說中無端虛構弟弟的死亡,又是為了什麼?
《雷峰塔》與《易經》是張愛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向英美文壇叩關失敗的英文小說,因篇幅太長故一分為二,總計三十餘萬字,近八百頁篇幅,直到她去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手稿才由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找出出版。《雷峰塔》從幼年寫到逃離父親家裡,投奔母親;《易經》寫港大求學到二戰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雷峰塔》、《易經》,下接《小團圓》,按理可稱為張愛玲的人生三部曲,但《雷峰塔》與《易經》仍是一個整體,從書中人名與《小團圓》完全兩樣可知(不知為何,只有張愛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