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尔后推进至襄河西岸,将国军主力部队歼灭于宜昌附近。
战役开始后,张自忠决定渡河督战,当晚,张自忠给副手冯治安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之。信中说: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三十八师、一七九师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一七九师、三十八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我们想到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那是古代中国男人在大义面前敢担当的观之地带。那渡河文字如钻石,在历史的深处闪光,撼动哺育了秦汉以降的中国人。
张自忠:悲哉,上将军(6)
易水已逝,岁月不再。但两千年后的张自忠渡过襄河却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我们知道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荆轲队伍动身延迟,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太子丹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被人忽略了,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让人感到一种悲凉。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燕国,不是为了太子丹;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荆轲,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但是我们怎么还原荆轲的心情?他是激昂还是黯淡?我想愤激义气多于承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同道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的是别人无法破解的秘密。那也许是以血践履历史的承诺。
张自忠渡河了,从人们骂他汉奸的那一刻,他就想着有一天的渡河,只有当他殉国之后,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我们才会体味张自忠信中这誓言的沉重。
“良心”二字,在张自忠的手令及谈话中时常出现。我的家乡与张自忠将军的老家同属鲁西,相距二百里路,我知道这两个字在山东话中是表*迹、分量很重的用语。山东人做事常是捶着胸脯说:做人要讲良心!“求良心得到安慰”,就是要为“这个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的国家、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中国人的血只有流在脚下,那良心才不负国家,那良心才安妥。这正是张自忠作为一名传统濡染的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惜以命为抵所求的一种悲壮而崇高的境界,诚如古语所云:受命之日忘其家,临阵之时忘身,军人之武德,于斯尽矣。
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前一年,他来到重庆看望隐居读书的冯玉祥先生。
最难风雨故人来,那时心情抑郁的冯先生阴霾一扫而空。他在巴县中学设宴为张自忠洗尘,张自忠将临沂战役中缴获的日本军刀作为礼物赠给了冯先生。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冯先生感慨万千,睹物思人,在军刀上刻下一句话:“此刀是张上将自忠在临沂大战得的日本鬼子的,民国二十八年送给我。”
相见那天,两人联床夜话,苍穹大地,圆颅方趾,巴山夜雨,喋血烽火,相谈甚惬。张自忠对冯先生再一次说到慷慨赴死:“我不管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我总要拼命地干一场。做一个榜样给人看,我一定尽我所有的力量,报效国家,不给先生丢脸。活着我要活个样子,死也要死个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