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第3/3 页)
家小二儿的感受。
不过,仿佛这感觉也不算是坏。
叶居礼走了没多久,试院门口的鼓声就又起来了,这是要开始张贴本届考中的新秀才们的考卷了。
黄榜张贴出来以后,自己是否得中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中的人兴高采烈呼朋唤友地要回家摆席面,没中的人沮丧哭泣大呼老天不公,但已经很少有人会继续留在试院门口等着看考卷了。
毕竟结果都已经出了,这过程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考卷张贴的那个位置倒是人也不多。
倒是有几个住在附近的百姓,带着自家的孩子在摸这些试卷,似乎只要摸一摸这些试卷,就能叫自家的小孩儿沾上一些文气,便也能读上几本书,将来中个秀才,晋身到士这个阶级。
“爹将你抱起来,你上去摸一摸那些秀才老爷的卷子,也好沾沾文气。”一个中年男子,这儿正在将自己的儿子举过头顶,让儿子摸试卷呢。
这也是早就流传下来的惯例了,甚至还会有远在乡下,特意带着孩子来摸试卷的,守在跟前的衙役们自然也不会拦着,只笑着嘱咐上一句,“摸可以,可别碰坏了哈。”
“您放心好了,大家伙都是知道事的,哪能让文曲星们的卷子碰坏,我还特意让孩子洗了手再来的。”那汉子笑着说道。
作为案首,苏仲卿的卷子就排在第一个,而叶居敬的就在第二个。
因为这卷子也是誊录过的,倒是从中看不出字的好坏来,但是两张卷子放在一起,倒也觉得这两张卷子完全就是两个画风。
叶居敬的卷子简直就是写的花团锦簇,一字一珠,引经据典。但与之相反的是苏仲卿的卷子,他基本都没有用到过什么典故,辞藻也不算华丽,写文章可以说只能算得上平铺直叙。
但苏仲卿的卷子中,举到了许多例子,又有许多的事实作为论据。
比如“使民以时”这道题目中,苏仲卿甚至提出了要因地制宜这个观点,比如北方百姓多是以小麦为食,种植的也多是小麦,而冬小麦是在8到12月播种,第二年夏季的5到7月才收获。
但南方的百姓却多是以水稻为食,水稻的种植和播种时间又有所不同。
所以,征发劳役的时候,作为当地的主官得了解当地的作物,这才能不违农时。
另外,苏仲卿还提到了百姓生活之多艰,征发劳役的时候,也得考虑到劳役甚至是劳役家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叶居敬对比了一下两人的卷子,有一瞬间,觉得自己写的仿佛就是绣花枕头稻草包,表面上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刨开那些花团锦簇的辞藻,那就是半点有用的东西都没,反观苏仲卿的文章,明面上看上去只能说一个淳朴,但内里却是有许多的事例和数据做支撑,观点也十分的鲜明。
叶居敬直观地能感受到自己和苏仲卿的差距,这差距不是在学问上,而是缺在历练上,他或许也应该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一条自己为什么读书的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