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阿房宫赋5(第1/5 页)
【于是顺理成章的,作者开始了更为显豁的表述——呜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意愿,就是千万人的意愿,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还记得《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里其实还有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让别人先有所成就;自己想要事业显达,就要让给别人先显达。有点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的意思?
秦皇喜爱华侈,可人民同样顾惜自己的家呀!他想享受,那也得让人民想先过上幸福的生活。结果呢,人民还没富足,他自己先享受上了,还是奢侈无度的那种。
为什么搜刮的时候锱铢必较、唯恐“取之不尽”,用的时候却像对待泥沙一样,一点也不珍惜?大家可以感受到,杜牧的情绪正在节节攀升,我们把这一大段的排比简化成表格来对比一下。】
楚棠将课辅上的表格搬运到课件上,只见水镜上出现了一个两列的纵表,左右标头分别写着秦始皇和天下人民,随着讲解补充,下面的空白格一一补齐。
【秦始皇的“一人之心”,对应的是天下人民的“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对应“人亦念齐家”,“负栋之柱”的数量,对应“南亩之农夫”的数量“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然对应的是“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了。】
两列表格清晰明了,直白地展现着作者的态度。
秦朝。
乡野之间的许多百姓忍不住红了眼眶,天下初定,他们还不曾遇得赋中写到的许多,亦不知晓阿房种种原是诗人夸大之辞,可杜牧的声声质问,分明又似乎是他们的亲身所历。
有老者重重地拍着膝盖老泪纵横:“乱世受苦,怎么天下安定了,咱们黔首还是没有活路啊!”
汉朝。
司马迁看着水镜中的表列,书中所阅、游历所听闻再次于眼前耳边一一复现:
“史鉴今古,纵杜牧此赋有夸大之辞,然秦民力之枯竭亦是事实,民困而反,其后陈涉吴广自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赢粮而景从便是自然的事了。”
司马迁收回目光,放眼看脚下的风土,他所在的地方正是阳城。
司马迁心中纠结不已,他不否认始皇的功绩,但也同样佩服陈胜吴广奋而反抗的勇气,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多么豪气不同流俗的宣言!
可按照楚棠讲解务求通达的秉性,她是一定要解释那句“戍卒叫,函谷举”的,嬴政听到了,安能放任其后掘秦墓之人?怕是这行义举的英雄,要就此陨落了……
司马迁心中一阵可惜。涉后虽骄,一身胆气,实在令他感佩。
三国。
刘备长长太息:“秦民之苦楚,尽在其中矣!”
他想起这些年或颠沛或戎马倥偬中的所见,不由得也悲从中
来。
盛唐。
杜甫眼中充满了动容,他想起楚棠曾赞他诗中始终不忘百姓疾苦,眼前的辞赋又何尝不是呢?
“杜牧此言,亦在为万姓呼号。”
杜甫拱手,向着水镜长长一揖。
中唐。
本就宣扬诗文有补于世的元稹更是心有戚戚焉:“文辞华美,情真意切,气势逼人,纯为百姓言事,此人若在官场,必是一位不忘民困的好官。”
白居易跟着点头,又道:“便是不在官场。以手中词笔为万民立言,亦不负一身所学。”
说着,他看向对面的元稹,元稹同样看他,二人对视一眼,俱是明了对方的未竟之意。
纵然当世不彰,后人总会记得。吾辈文人,只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