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1讲(第1/11 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前有释迦牟尼开示一心三藏,后有观世音菩萨讲耳根修证闻思修,再有文殊菩萨高度概括,这是「得大开示」。佛讲法在先,已明一心三藏,已得悟门;观世音菩萨讲法在中,已得修门、行门;文殊菩萨总结概括在最后,已经选择了最佳法门,所以这个时候「身心了然」。
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这是打了个比方,比如离乡背井忘记了道路,后来通过朋友告诉,知道了回家的道路。这时心里这个石头是不是落地了?他只要什么时候愿意回家就能回家。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这里的大众属于发心较大、根机较利、烦恼障较轻的一类众生。「新发心菩萨」,是指圆教利根,他虽然证量不如天龙八部,更不如阿罗汉、辟支佛。但他发心大,特指圆人初发心的菩萨。「皆得本心」,就是明心见性。「远尘离垢」,指阿罗汉、辟支佛初脱尘垢,明心见性了。「获法眼净」,法眼能见文字义理,慧眼能见空性。法眼见文字义理就能见一切法的来龙去脉,所以佛在《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讲,阿罗汉的天眼不过是肉眼,受持大乘经典的人肉眼即是佛眼,即是法眼,即是慧眼。对法眼的定位,最低位是十住位,这是方便说。既可以在十住位,也可以在十地位,也可以在等觉位。对慧眼的定性最低在初住位,他破除一分灭相无明。天眼没有位,天眼与开智慧与了生脱死没有关系,鬼神都有天眼。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摩登伽女听文殊菩萨讲的偈颂,当下由三果证到四果。钝根之人由三果罗汉证四果罗汉还要在四空天修二十万大劫。而摩登伽女只听了几句偈颂,即由三果证到四果。所以我们想一想,听经闻法何其重要?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的众生都已经明心见性。所以《楞严经》是不是讲听经闻法当下成就啊?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阿难这次请法跟以往不一样了,他现在是专门为别人请法了,他自己已经明白了。
心迹圆明:悟门、修门、行门已经明白了,身心了然。悟门,是一心三藏,万法唯一念所现。行门,离根解结,旋见循元,或者背尘合觉。
悲欣交集:内心悲喜交加。悲就悲在跟佛一起发心出家,释迦牟尼成佛已经古得不能再古了,自己还是个罗汉;喜在终于明白这个道理,原来如此。所以菩萨考虑利他之心,专门代未来众生请法。
所以这里涉及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所谓「自未得度」,自己还没有成究竟如来果位。像地藏王菩萨那样,要先度人,这是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的觉悟已经圆满了,你还能够教化别人,你就是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阿难还没有究竟成佛,他只是菩萨发心。「末劫」,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代,要把这个局面打开。在《楞严经》中,佛怎么不讲正法时代?怎么不提像法时代?唯独只提末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