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第1/2 页)
好你個魏徵,虧我一直把你當做忠心不二之人,看來也不過是個貪圖一己之利的小人!那也休怪我不念舊情!來人,傳朕手諭,衡山公主與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事,就此作廢!
命令很快被傳了下去。魏家聽到這一消息不由萬分震驚,還沒等明白過來,緊接著第二個噩耗傳來:皇上派人推倒了刻有自己親筆題字的魏徵墓碑!
這就是說,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如同那塊墓碑一樣轟然倒下,放在了一個不為人關注的地方。只差對魏徵&ldo;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rdo;了。
有句話說得好:擔當身前事,何計身後評。沒有人能夠安排自己死後所獲得的評價,魏徵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歷史自有公論。
第四十三章 兵發高句麗
在經歷了這麼多的風波之後,大唐的內部終於又一次穩定了下來。然而身為皇帝的李世民並未感覺到多少輕鬆,因為他還是天可汗,負有為周圍各國主持正義的職責。
瞧,馬上就有小弟哭上門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述說著自己的悲慘處境了。
來人乃是新羅國使者,哭訴的內容如下:鄰居高句麗和百濟聯合出兵攻打自己。懇請皇帝陛下萬歲主持公道(謹歸命天子)。
當時的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高句麗位於半島的西北部,緊挨著唐朝的東北,百濟在西南部,新羅在東部。換句話說,高句麗和百濟夾在唐和新羅中間,是新羅和唐來往的必經之路。
聽了來使的哭訴後,唐太宗不禁皺起了眉頭:天下除了大唐之外,國家還有很多,彼此之間難免有矛盾。如果個個啥都不干,淨指著找朕想辦法,朕這個皇帝哪忙得過來呢!
想到這裡,他忍不住反問道:&ldo;你國可想到什麼辦法來化解這次朝鮮半島危機嗎?&rdo;言下之意便是,你們可能實力不濟,但總該有自己的想法。若是實在不可行,我這兒不妨再幫幫你。
結果使者的回答卻相當乾脆:&ldo;沒轍(計窮矣)。只求陛下可憐敝國!&rdo;
這個響噹噹的回答真讓李世民哭笑不得‐‐不帶這麼無賴的啊,自己啥都不想不做,光會扮可憐,真把我當成無所不能的神仙啊?一旦出兵,勝敗姑且不談,花出去的可都是大把大把的銀子。況且高句麗目前也並沒有對我大唐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出動大軍似乎有些不妥。但事情卻又不能不解決。這麼著吧,先派人去警告他們一下,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最高境界。
於是,時任司農丞的相里玄獎(司農丞是官銜,相里是複姓,玄獎為名)奉旨攜帶詔書前往高句麗。詔書的大意是這樣的:新羅是我大唐的藩屬國,朝見進貢從未停止。你和百濟應各自收兵,相安無事才好。否則,明年我大唐大軍就將前來問罪!
但是高句麗顯然很不給面子。相里玄獎抵達高句麗首都平壤時,高句麗軍正在向新羅發起猛攻,已然先後奪取了兩座城池。
時任高句麗國王的人大名高藏,見到天朝使節駕到,倒也誠惶誠恐,忙派人傳令本國軍隊返回。然而已經深入新羅境內的軍隊卻根本不聽國王的旨意,繼續自顧自地進攻。
堂堂一國之君,居然指揮不動麾下的軍隊,何也?
只因為和中國的某些時候一樣,國王不過是個任人擺弄的玩偶,真正手握大權的人,乃是泉蓋蘇文(也有文獻稱為淵蓋蘇文,《舊唐書》則稱他的姓氏為錢)。
泉蓋蘇文是當時權傾朝野的高句麗原東部總督(東部大人)之子,老爹掛了之後按照規矩他本可以繼承父親的職位。然而,由於生性殘暴,極其不得人心,犯了全國人民的眾怒,百姓們一致呼籲國王不准他擔任此職。
原本以為可以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