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第1/2 页)
事情的緣由要從當時的一條禮儀制度說起:凡官員路遇各親王,必須下車叩見。
王皀認為,這一規定對於普通官員來說可以接受,但若要三品以上的高官也要一律執行,恐怕不妥。
王皀的意見深深地觸怒了李世民。他十分惱火地質問王皀和其他持同樣意見的人:&ldo;你們是不是感覺自己地位高貴,打心眼裡瞧不上朕的兒子?&rdo;
聽了這話,一旁矗立已久的魏徵上前一步解釋道:&ldo;自古禮儀按照官職大小來定。各位親王爵位雖尊,但實際官職卻沒有超過三公(也就是說沒有哪位親王的官職在二品之上)。要求三品以上官員以如此隆重的禮節來參拜親王,臣亦以為不妥。&rdo;
然而,李世民接下來的話卻讓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ldo;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萬一哪天太子不幸身故,你們又怎麼知道待朕百年之後是哪一位親王做各位的君主?哼!如果這樣,你們還敢輕視他們嗎?!&rdo;
聽了這話,百官們不禁面面相覷起來:新年佳節的大好日子,皇上怎麼突然口出此等不詳之語?況且太子青春年少,除了腳有些不便之外身體十分健康,哪裡來的&ldo;人有旦夕禍福&rdo;?
到底是魏徵膽大心細反應快。聯想到之前在魏王府設立文學館的事情,他恍然大悟:莫非皇帝心中已起了更換太子的念頭,所以才冒出這樣的話?太子乃國之儲君,不可輕動。即使皇上因自己的偏好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也應該馬上打消他的念頭。否則,只怕玄武門之變真的要再次上演。
於是,他果斷地再次進言:&ldo;自從周文王以來,歷朝歷代國君寶座都是父子相繼,豈有兄弟相承之理?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斷絕太子的兄弟們奪取繼承權的野心,從而堵住災禍動亂的源頭。皇上作為一國之尊,對於這類事件,更要十分警惕才是。&rdo;
魏徵的話猶如當頭棒喝。李世民立刻聯想起當年自己和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最後雙方刀兵相見、手足相殘的血腥場景。雖說自己當時下手有些迫不得已,但他是絕對不希望類似事件在自己兒子中間再次發生的。
再想到自己,既然已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又對李泰十分寵愛,今天居然還說出這番有些無厘頭的話來,莫非真是要重蹈父親李淵當年的覆轍?讓太子承乾心生不安,讓魏王李泰看到了奪嫡的希望,這樣如何能不生亂?
想到這些,李世民的臉色漸漸緩和了起來,點頭說道:&ldo;王尚書所言極是。從今往後,三品以上的官員見到親王可不必再行此大禮。&rdo;
禮儀的事情算是解決了,但李世民卻並沒有真正明白過來。他明知魏徵所言切中要害,但是一看見兒子又覺得父子骨肉情深,難以忘懷。誠所謂,兄弟相爭萬萬不可,廢長立幼取亂之道。怎麼辦?
最後他拍了拍腦袋,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完美的計劃:這樣吧,朕繼續保留承乾的太子之位,對泰兒嘛,那就多給點看得見的好處。這樣既無礙大局,也不會干擾父子間的和睦相處。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元宵節過後的第二天,李泰在自己位於長安延康坊的家中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這位客人的排場之大,引來了無數好奇者的爭相圍觀。只是這天卻並沒有幾人有幸目睹這位貴客的尊容‐‐圍觀者們被遠遠地擋在了人牆之外。
可人還偏偏有個習慣,那就是你越不讓他看,他還就越想看。所以雖然衛士們竭盡全力地將眾位好事者們阻隔於安全距離之外,圍觀的群眾隊伍卻是只見越來越龐大。也許是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上蒼吧,突然人們聽到耳邊傳來了一個令他們真正喜出望外的好消息:皇上有旨,赦免長安縣除死刑犯外的其他所有囚犯;免除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