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页)
但盧森堡與比利時不同,它不具備交戰國的資格,因而被拒絕在和會上占有席位。法國和比利時都想兼併它;盧森堡人則希望繼續獨立和中立。凡爾賽和約廢除了盧森堡同德國的關稅同盟,1922年盧森堡和比利時結成關稅同盟。但在政治上還未完全解決。對盧森堡說來,也同對比利時說來一樣,凡爾賽和約迫使德國承認了這個中立制度的告終,不論協約國作出怎樣的安排來替代這個中立制度,德國都得照辦;但是並沒有作出這種安排,因而盧森堡宣稱1867年的條約仍然有效。盧森堡於1920年加入國聯,但它提出,它作為一個中立國家的地位,可以豁免按國際盟約承擔軍事義務,此項請求遭到了拒絕。1926年盧森堡要求參加洛迦諾公約,但英國認為給這個大公國作出保證不是英國所十分感興趣的。因此,盧森堡退而根據仍然存在的1867年條約,要求承認其中立,英國則認為盧森堡參加國聯時中立已告結束。當1935 年對義大利施行制裁時,盧森堡同瑞士一樣仍根據這一中立政策行事。11935‐1936年,國聯未能制止義大利征服衣索比亞,德國又重新武裝萊茵蘭而破壞了洛迦諾體系,這就搬156掉了瑞士、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戰後政策賴以建立的基礎,迫使它們回到了傳統的中立地位。德國的重新崛起對比利時的威脅特別大。比利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一度使它成了德國侵略的犧牲品;它從1919年的肢解德國中得到過領土方面的好處;而瓦隆人和佛蘭芒人之間的分裂使它具有類似雙重民族國家的性質,這一分裂山許看來對德國的宣傳和滲透特別有利。從德國人的觀點看來,也許不幸的是,儘管手頭有著具有條頓氣質和親德感情的佛蘭芒民族主義這樣一件分裂比利時國家的最好工具,但在比利時發跡的最顯要和最成功的法西斯首領德格雷爾在血統上卻是一個法國人,而他的保皇黨幾乎得到瓦隆人中產階級下層的全力支持。2然而比利時人還是深感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1936 年他們來了個政策大轉變,企圖逆轉那種1914年的事態發展,並想恢復得到保證的地位。3此事所2關於保皇黨運動在1936年最猖獗的情況,見《概覽,1936年》,第36‐37頁。
3見同上書,第351‐360頁。1920年同法國締結的軍事協定在協約國對萊茵蘭的占領於1929年結束時早已廢棄了。
取得的成功只是,英國和法國都於1937年宣布它們認為比利時已解除了按洛迦諾條約承擔的義務,但英法自己對比利時的保證仍然對英法具有約束力;德國則針鋒相對地以另一種比較含糊的措詞保證比利時的不可侵犯。11939年的比利時就是在這樣一條不安穩的三腳凳上維持平衡的。這個國家總的說來是抱住中立不放的,是把中立當作它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防止侵略的保障了。比利時政府懂得,唯一要擔心的侵略來自德國,因而它對英法的保證給予相應的重視。但利奧波德國王及其幕僚特別強調不要觸犯德國而危及中立的願望,使比利時不能同英法舉行參謀人員的談判,而這種談判對它的軍事防禦來說卻是有其必要的。至於盧森堡,它在1936年就尋求同比利時締結防禦協定,21937年它再次要求英法給予保證,但都遭到拒絕。
瑞士的處境比較幸運。它的中立地位一直是歐洲公法的組成部分,從未有過間斷;它的中立是得到國聯承認的;而當國聯垮台後,只需要把它的中立重新規定一下就行了。1938年5月,討論在法律上承認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主權的國聯理事會和大會會議也認可了瑞士此後157不參加任何制裁的意向,這實際上給瑞士解除了國聯盟約的義務,承認它回到它先前存在的永3
久中立的地位。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似乎給瑞士帶來了特別大的危險,因為德國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