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页)
在國聯盟約下承擔的義務,於1937年宣稱它根據該盟約第十六條將不允許他國部隊通過它的領土,理由是這會不可避免地將它捲入敵對行動中去。它希5望因此取得類似瑞士自1920年以來在國聯同意下享有的那種地位。它還帶頭勸說奧斯陸國家承認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征服。6當1937年希特勒表示願意保證荷蘭和比利時的完整和中立時,荷蘭人回答說,他們的領土的不可侵犯性是大家承認的公理,不能作為國際協議的題目。同瑞士和比利時有保證7
的中立政策形成對照,荷蘭人主張的是另一種沒有保證的中立政策。
荷蘭的政策在尋求中立方面比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政策更為積極,因為如果德國同西歐大國之間的一場新的衝突現在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末,荷蘭和斯堪的納維160亞國家在易受襲擊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荷蘭是首當其衝的,而且有種種理由可以預料得到,在另一場全面戰爭中它又要充當 1572年和1672年以及1793年的角色,而非1914年的角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概覽,1920‐1923年》,第229‐230頁。芬蘭於1924年在外交上加入斯堪地那維亞集團(《概覽,1924年》,第461頁)。進一步的情況見下文,原著第246頁。
2見托因比:《和會後的世界》,第37頁;《概覽,1920‐1923年》,第281頁;《概覽,1935年》,ii79‐81。
3見《概覽,1924年》,第73‐77頁;《概覽,1929年》,第32頁注。
4見《概覽,1931年》,第154頁注2;《概覽,1932年》,第38頁。1932年芬蘭加入了這六個國家的合作。
2見《概覽,1935年》,ii472‐474。
3見《概覽,1937年》,i96‐99。
4見《概覽,1936年》,第121頁,其中提供了進一步的參考。
5見《概覽,1937年》,i349注。
6見《概覽,1938年》,i145‐146。
7見《概覽,1937年》,i353。
德國的戰略是要求入侵比利時以包抄法國的左翼,而要把比利時同作為一個整體的低地國家區分開來是困難的,因為存在著一個&ldo;馬斯垂克地區&rdo;,該地區是荷蘭的領土,向南幾乎延伸到列日,把比利時和德國的邊境距離縮短了一半,否則比利時和德國就會有一條共同邊界了。荷蘭的中立所依賴的從來不是荷蘭軍隊的實力,而是德國的這樣一種算計,即,還是讓荷蘭留作&ldo;我們可以呼吸的最後一個氣孔&rdo;1為好。可是,1939 年低地國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卻已有了變化。自從1919年以來,比利時沿它的東部邊界或即沿毗連德國的邊界大大加強了防禦,成為法德邊境馬奇諾防線的延伸。因此,和1914年一樣,德國就只有入侵比利時,以便抄法國的左翼,因此德國在一場同法國發生的新衝突中,可以預計,它會被迫入侵荷蘭去抄比利時的左翼的。但是還有一個可能性是荷蘭人不能不考慮到的。假如德國人的政策只是在東方發動一場征服戰爭,同時對西方大國打一場遏制性戰爭,那就可能出現和1914年正好相反的局面,德國的戰略可能不去侵犯比利時,卻進攻並占領荷蘭,以便沿荷蘭海岸建立針對英國的海空軍基地。但事實上德國的戰爭計劃並沒有將這兩個國家加以區分,德國人設想它們會成為一個戰區。勃洛姆堡1937年6月24日的命令就用過這樣的假設:這兩個國家的中立會受到法國和英國的侵犯。1到了1938年8月,德國空軍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