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3 页)
歷史學者已有辯偽文章指出孫中山給大隈函、給日本外務省函均為偽造。&iddot;輥&iddot;輵&iddot;訛 公案可以到此了結。留下的教訓,幾乎無人細細掂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給境外勢力冠以&ldo;國際主義&rdo;、&ldo;親善友邦&rdo;的美稱,即便從他們那兒可以獲取階段性的支持,如果視其為解決國內矛盾的後援團或同盟軍,關鍵時刻,必有人用犧牲國家民族利益及個人清望加以補償。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凡有國際背景的中國政治人物,無一人未曾對他們的外國朋友付出學費。
孫中山為此是受了影響的。在&ldo;二十一條&rdo;談判期間,孫中山單獨聯絡日本人的消息傳開,在國民黨內即有人說&ldo;不&rdo;!
‐‐1915年2月11日,參加&ldo;歐事研究會&rdo;的國民黨人李根源、林虎、程潛等人聯名通電曰:&ldo;吾人第一見,乃先國家而後政治,先政治而後黨派。國苟不存,政於何有?&rdo;
‐‐1915年2月25日,黃興、陳炯明、柏文蔚、紐永建、李烈鈞聯名通電,反對&ldo;假借外力&rdo;與袁世凱較量,電曰:&ldo;至言假借外力,尤為荒誕……倚賴他族,國必不保。&rdo;
&ldo;宋案&rdo;發生後,孫中山極力鼓動&ldo;二次革命&rdo;,還與他剛剛在日本發表的政黨意見相左。1913年3月13日,宋教仁被刺前八天,孫中山在神戶作《黨爭乃代流血之爭》的演講曰:&ldo;蓋黨爭為文明之爭,能代流血之爭也……今各黨之爭,皆維持民國,以民國為前提,以民國為基礎,故曰黨爭。&rdo;一回國,他又策劃了一場有流血、無勝算的&ldo;二次革命&rdo;。在我們後人看來,這樣的&ldo;革命&rdo;還是少一點為好。
文字逶迤,似有盤馬彎弓之戀。在下的用意仍然固持於中華民國的先天不足,及民國首腦人物們的時代自蔽。說&ldo;咸與民國&rdo;了,但&ldo;民主&rdo;是虛幻的;說&ldo;專制反彈&rdo;了,但&ldo;國權&rdo;一直旁落。要麼民主,&ldo;以天下神器,舉而還之天下&rdo;;要麼專制,出一秦始皇威壓百僚萬民。可惜在中華民國時代這兩個極端狀態都未出現。新生的老大帝國內,頂著現代名號的各黨各派,由紛爭而內戰,由內戰而割據,有如一條船上的幾伙強人,拆船為兵,據倉為堡,並不管這船漂向何處、沉在何方。
日本人面對這樣的中華民國,想不侵略,上天都認為他們坐失良機。
迴轉本書的敘事軌道,我們將看到: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剛剛被選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即下令解散國民黨,撤銷國民黨籍的議員資格。11月10日停止國會活動。11月26日,袁組織政治會議取代國會職能。1914年1月10日,袁下令停止國會殘留議員職務。
中華民國進入無國會時代。
此時袁世凱的個人軍事獨裁宣告完成,他對共和制的銷解亦徹底實現。但袁世凱錯了,當他把國民黨逼入&ldo;非法&rdo;或&ldo;地下&rdo;,屠刀高舉,殺人如麻的時候,一個對立的有可能進行議會較量的政黨消失了,一個從事流血鬥爭的軍事實體卻在中國南方暗暗組結。因而,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開始自毀神器,自釀動亂。
1913年9月27日,因&ldo;二次革命&rdo;失敗流亡日本的孫中山開始籌建新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