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页)
了。陸遜說:劉備很狡猾,經歷的戰事多,思考問題精密而集中,開始不能
觸犯他。 &ldo;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rdo;這時才是進攻劉
備的良機。於是吳軍向蜀軍實施火攻,大破連營40 余座,劉備只好率殘部逃
回白帝城 (今四川奉節東)。這時,吳將建議陸遜乘勝追擊,活捉劉備。足
智多謀的陸遜沒有採納,及時收兵,北防曹魏乘機進犯。不出陸遜所料,魏
文帝曹丕率重兵集給於江陵,伺機攻吳。由於陸遜早有防備,曹丕見無機可
乘,只好就此作罷而歸。陸遜謀略成功之妙,就在於誘敵深入,造成了劉備
的錯覺,一舉獲勝。同時,進退適宜,立於不敗之地。毛澤東曾以吳蜀彝陵
之戰,說明後發制人的重要性。
第二、 &ldo;迂直之計&rdo;可變被動力主動。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指揮我軍
四渡赤水就是光輝範例。當年我軍被圍困在前有長江,後有烏江的狹窄地區,
以3 萬疲憊之師,抵禦45 萬精銳之敵,處於十分被動之中。在這生死攸關的
重要時刻,毛澤東巧用 &ldo;迂直之計&rdo;,以各種樣式佯動,忽東忽西,忽南忽
北,忽進忽退,調動敵人,避實擊虛,經過四渡赤水之後,紅軍揮戈經雲南
北上,巧渡金沙江,終於擺脫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由被動轉向主動。
第三、&ldo;迂直之計&rdo;可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比如,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
與敵相比力量懸殊很大。蔣軍總兵力是430 萬人,我軍才 120萬人。敵人依
仗強大的兵力和優勢裝備,向我解放區推進。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提出,
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前進,大踏
步後退,主動放棄一些城市,讓蔣介石去背包袱,迫敵分散兵力,爾後各個
擊破。1946年 7至 10月,敵人占領城市153座,我收復了48 座,失掉 105
座。解放戰爭第一年,敵占城市385 座,我占288座,敵淨得47 座。敵人占
的地方多,守備兵力用得多,機動兵力就少,便於我一口一口地吃掉。一年
中,敵人每占一城,平均損兵24 萬人。到 1947 年 6 月,敵總兵力由 430
萬減少為370 萬人,其中正規軍由200萬人減少為 150萬人。我軍由開始的
120萬人發展到 195萬人,其中正規軍由 60萬人上升到 95 萬人。武器裝備
亦有很大改善。到解放戰爭第三年,敵軍只有290萬人左右,而我軍增至500
多萬人,從總體上改變了敵優我劣的態勢。
&ldo;迂直之計&rdo;不僅適用於敵強我弱的情況,即使是我強 敵弱的情況下也
同樣適用。1949 年底至 1950 年初,毛澤東指導我軍圍殲白崇禧集團和胡宗
南集團時指出: &ldo;我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迴動作,插至敵後,先
1
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rdo; 我軍堅決貫徹這一謀略思想,遠距離地迂
回到敵人的側翼和後方,結果,把白崇禧集團25600 餘人圍殲在廣西境內,
將胡宗南集團 16萬親人圍殲於成都地區,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 《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第34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