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3 页)
與和平的交替和轉化,都歸之於 &ldo;天意&rdo;的支配或上帝的安排,當然就談不
到認識和駕馭戰爭運動的客觀法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戰爭謀略的
運籌了;如果用形上學的觀點來看待戰爭,把戰爭歸之於社會生活領域中
的 &ldo;物競天擇&rdo;、&ldo;優勝劣汰&rdo;,並進而信奉&ldo;戰爭種族論&rdo;和&ldo;武器決定
論&rdo;,當然也不能說明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內在聯繫。
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把戰爭了解為政治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才能明白軍政兩手相輔相成的道理。
二、我國古代兵家的軍政兩手謀略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軍事科學發達最早的文明古國,是軍事家群星
燦爛的國度。我國古代兵家不僅以他們卓越的軍事思想聞名於世,而且尤以
他們豐富多采的奇謀方略引人注目。在我國古代兵家的各種各樣的奇謀方略
中,軍政兩手並用的謀略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一)我國古代兵家的軍政兩手思想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古人即已看到了軍事同政治之
間的關係,認為軍隊擔負著 &ldo;除暴、討亂、禁不義&rdo;的任務,負有力國家民
族 &ldo;扶危&rdo;、&ldo;除憂&rdo;、&ldo;救禍&rdo;,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使命。
我國古代的一些軍事、政治家不論是在治國、安民、平天下上,還是在
治軍、打仗、奪取戰爭勝利上,都很注重軍政兩手相兼併用。我國春秋時期
大思想家孔子最早提出了文武兼備思想,他說: &ldo;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
武事者,必有文備&rdo; (《孔子家語&iddot;相魯》)。這裡的&ldo;文事&rdo;就是政治,
&ldo;武事&rdo;就是軍事。孔子主張兩者必須兼備,缺一不可。同時期大軍事家孫
武在他的著名兵法 《謀攻篇》中論述其&ldo;不戰而屈人之兵&rdo;的全勝謀略時,
非常鮮明地提出了 &ldo;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rdo;的先進思
想,把 &ldo;伐謀&rdo;、&ldo;伐交&rdo;這種政治上、外交上的鬥爭和攻勢放在了&ldo;代兵&rdo;、
&ldo;攻城&rdo;這種軍事鬥爭和攻勢的前面,可見他對軍政兩手相兼併用之重視程
度。孫子的這個思想實際上揭示了古今中外所有戰爭實踐的一條客觀規律:
只有軍事攻勢而不搞政治攻勢,是極為片面的,因而構不成完整的先進的謀
略。
產生於戰國後期的著名兵法著作 《六韜》則進一步發揮了《孫子》的謀
略思想。 《六韜》既講了&ldo;武韜&rdo;,又講了&ldo;文韜&rdo;,而在《武韜》篇中又
專門論述了 &ldo;文伐&rdo;的作用,提出了軍事攻勢中的十二條政治攻勢方法,說
明 &ldo;十二節備,乃成武事&rdo;的道理。這就十分明確地告訴人們:&ldo;文伐&rdo;即
政治攻勢是發動軍事進攻的必要準備和前提條件,當 &ldo;伐謀&rdo;、&ldo;伐交&rdo;不
能奏效時,就要 &ldo;伐兵&rdo;,要立足於戰場上的勝利,要把&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