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1/2 页)
運籌的水平上,務須高人一籌。
軍事謀略總是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歷史任務和黨的總路線、總方針。
我國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 &ldo;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
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持世界和平。&rdo;我黨的基本路線是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是堅持四項基本原
則和改革開放。
作為全局的指揮員及高級參謀在思考統帥部的意圖時,必須首先服從國
家大局。
作為各地區各單位的指揮員,必須正視自己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按
照黨的路線方針和統帥部的戰略意圖,思考和制定自己貫徹實施的最佳方
案。並自覺地以局部服從全局,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善於把握中心
關節。
我國古代戰爭中,雖未有 &ldo;全局&rdo;的概念,但也可以從有些戰例中借鑑。
這裡我們舉個興唐滅隋的戰例。
公元 617 年‐‐618 年間,有過著名的唐隋霍邑之戰。當年,李淵起兵
太原後,揮兵3 萬南迸,遇隋將來老生、屈突通之阻擊,同時遇雨不停,軍
中乏糧,大軍不能順利推進。此時,李淵派府佐沈叔安等回太原運糧,派使
者劉文靜去突厥請兵,又以好言同另一股勢力李密聯和。數日後,請兵者未
果,運糧者未至,聯和未決,李淵情急,欲改變南下決心,回師太原。隨聲
附和者迎合李淵旨意說: &ldo;宋、屈連兵據險,未易猝下。李密雖雲聯和,奸
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視。劉武周,事故者也 (指突厥勾結劉武周
的傳聞)。太原一方都會,且義兵家屬在焉,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後舉&rdo;。
李淵之子李世民則執異見。他說: &ldo;今禾菽彼野,何憂乏糧:未老生輕躁,
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劉武周與突厥外雖相符,內實相猜;
1 《毛澤東軍事文選》第221 頁。
2 〔民國〕陳澹然:《〈寤言〉&iddot;二遷都建議》。
劉雖遠離大原,豈可忘馬邑 (劉之所轄地域,今山西朔縣)!本興大義,奮
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咸陽,號今天下,今遇小敵,遂以班師。恐從義之
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何以自主!&rdo;李淵不聽,決意北回。入夜
李世民號哭於外,淵不解,復問之,世民曰: &ldo;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
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何得不悲&rdo;。李淵聽後頓悟,在
世民力主下,追回己北動之左軍嚴陣以待,此時,糧至天晴,大軍齊指霍邑,
一舉打敗隋軍宋老生部,取得霍邑大戰的勝利。這裡有許多經驗教訓可以吸
取,但立足全局定謀和定謀貴察則是其中兩條重要的經驗教訓。李淵及其隨
聲附和者,在 &ldo;雨久不止、軍中乏糧&rdo;的暫時困難情況下,沒有從滅隋興唐
的全局出發分析形勢,誇大眼前局部的不利條件,又以道聽途說突厥聯兵劉
武周攻晉陽的謠傳作為根據,動搖既定決策,欲收兵北回,幾乎誤了大事。
而李世民力排眾議,終於說服其父堅定初衷。可見兒子比老子智高一籌。高
就高在 &ldo;全局觀念&rdo;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