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页)
&ldo;那小僧則要聽聽小施主關於佛法無邊的高論。&rdo;慧廣以退為進,要想指摘崔居言論之中的錯誤。
&ldo;佛法無邊在我看來其意有三,方才法師所言,乃是第一意。&rdo;
崔居負手而立,臉里哪裡還有半點嘻哈放浪的模樣?只見他一臉的肅穆莊嚴,雖然沒有剃髮不是僧人裝扮,不過在崔向看來,他的賣相比起慧廣好上不知多少。真要是剃了頭髮,換了僧袍,當前一站,只憑那一臉的肅然和沖和,絕對是一等一的法相莊嚴。
別說,崔居還真有高僧風範。
姿勢顯擺完畢,崔居露出淡淡笑意,一臉的風輕雲淡:&ldo;佛法無邊,其意有三。第一意,是指佛法博大精深,我等凡人窮極一生也無法全部參悟。第二意,是指智慧無邊和福德無邊,佛是兩足尊,福慧兩足,無邊無際。第三意,是指佛法非空非有,不落有也不落於空,大道無言,不落兩邊。&rdo;
&ldo;哧……&rdo;慧廣譏笑出聲,&ldo;似是而非,謬論也!你所說第一意和第二意,還算符合佛法本義,第三意乃是虛妄之言,佛法最精髓的緣起論有言,緣起性空,萬物本空,你卻說佛法非空非有,此等謗法之話你也敢在佛門聖地說出,真是黃口小兒,狂妄無知!&rdo;
&ldo;緣起性空,乃是至理。萬物存在,又是實相。即便是佛祖也有三十二相,也是法相莊嚴,怎可說是空無所有?我說佛法非空非有,是說不可執著於空,又不可執著於有,若是依法師所言,非要落在空上,也就是心有所住,住在空上了,又何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do;
轉了一圈,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到緣起性空,又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又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是萬物不過於心的精闢的三段論,也是崔居精心設計,以慧廣之矛攻擊慧廣之盾的絕妙的反擊之法。
慧廣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第三十九章 悖論
言語道斷。
佛法的最精妙之處,在於體悟,在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於執著於空執著於有,最後執著於非空非有,都是不對,最是不可思議之法。
不可思議的本意是,不可思維,不可言論。只要動念就是不對,只要開口就是錯。
就如最為著名的《金剛經》中的最為著名的三段論: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其意廣深,曾被一知半解之人誤認為無用之言,其實不然,此話的本意是指,雖然佛法出口就錯,但佛法修行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所以佛要立一個名詞出來,就叫般若波羅蜜。因為如果佛不說,無人知道般若波羅蜜。但此般若波羅蜜只是文字般若波羅蜜,並非實相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的名稱。
先立相後破相,和先說一個空,然後再破一個空一樣,都是為了破而立,而不是為了執著!
崔居瞅准機會,一下將慧廣置於自相矛盾之地,讓他無法再自圓其說,以他這般年紀,能將佛法理解得如此深妙,實屬難得。
崔居撫掌一笑:&ldo;再問法師,既有緣起性空,又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究竟該舍誰取誰?&rdo;
慧廣臉色由青轉紅,滿臉怒容:&ldo;小僧不與你這黃口小兒辯論……&rdo;
&ldo;法師口口聲聲稱在下為黃口小兒,可是存了鄙夷之心,佛曰,不貢高我慢,不惡口,法師連犯兩戒,該受何等懲罰?&rdo;崔居不依不饒。
慧廣面紅耳赤,嚅嚅難言,半響才惱羞成怒地一甩大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