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页)
他死了很久才被人發現,又等了很久也沒人來領屍,於是李灣人就把他就地挖坑埋了。看他是個相公打扮,所以人們稱他的墳為&ldo;相公墳&rdo;。
李灣人做了件好事,使那相公沒被狗撕狼拖,沒有白骨現天。那相公泉下也許有知,竟然擁泉相報起來。自此,小池變成了大池,水面日夜冒泡,汩汩不絕。
說那相公在九泉之下,不忘報答埋葬之恩是假,挖墓穴時順帶浚清了泉眼是真。泉水一年四季不斷泛溢,從李灣出發,叮咚而下,流經下游無數的村莊,哺育著世代的人畜,滋潤著兩岸大片的良田。這道泉水綿延數百年,所沖刷出來的河道被稱作鮑河。
有人肯定會問,都知道這兒方圓幾十里根本沒一家姓鮑的,怎麼會把這條河道稱作鮑河呢?就是關於&ot;姓鮑&ot;這一問題曾產生過一個笑話,在光縣很&ot;普及&ot;:那是溫吐嚕鬧的___溫家從河南逃荒到光縣城,想到鮑河落戶,溫吐嚕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打聽到一個姓鮑的,就不難找到鮑河了,於是逢人就打聽這一句;他們一家人在一個飯館吃飯時,溫吐嚕就問給他端飯的女服務員:&ot;請問你姓鮑嗎?&ot;服務員臉一紅,以袖掩臉,扭身跑了;溫吐嚕又找到廚房問大師傅:&ot;請問你姓鮑嗎?&ot;大師傅愣了一下,回答說&ot;不姓&ot;,溫吐嚕還不死心,追問:&ot;哪你媽姓鮑嗎?&ot;大師傅一聽,回他一句:&ot;你媽才行抱呢!&ot;掂大勺就要跟他急
其實鮑河根本沒有姓鮑的,而之所以叫鮑河,原因是這樣的:就是因為當年人們在給那相公挖穴時,竟意外發現了一口古井,便清浚泉眼,在淤泥中翻出一塊古碑,那碑正面刻&ldo;鮑井&rdo;二字,背面詳記史實:齊桓公率八國之兵伐楚,軍隊在此紮營,軍馬急需飲水,便派大將鮑叔牙負責掘井,數萬軍士日夜挖掘,在營中壘砌了兩口深井,齊桓公親口賜名鮑井。可想而知,大軍之力,自非一村之力可比,挖出來的井自然即深又闊,下及石殼,連通銀漢,縱使滄桑之下井塌碑陷,也有泉水洇出。自明代發現鮑井後,從那兒發源的泉水所沖刷出的河道自然就叫鮑河了。
1968年,光縣人民政府組織全李鎮的群眾在李灣會戰,把伏龍山和九里崗綿延的弓形上拉上一根&ldo;弦&rdo;,築起了一座長長的壩堤,把泉水蓄聚起來,也抬高了水位,使它更充分地造福群眾。
壩竣之後,僅兩日兩夜,滿盈盈一壩綠玻璃便鑲嵌到群巒之間。群眾在壩里養魚。至於壩外:高處築梯田種稻穀荸薺,低處挖堰塘種藕植菱。神奇的是,這泉水育出的作物特別好吃。單說這裡出產的稻穀做出的米飯,端上桌就打鼻子香,不要菜,人人能吃三大碗。
壩竣之日,縣委屈書記正式給這個小山村定名為鮑河七隊,並在堤上栽了七棵垂柳,以記其事。柳樹天生喜水,栽在這裡正投其好。七棵柳不幾年就長成了大樹,枝葉鬱鬱蒼蒼,披披拂拂,蔚為風景。站在山樑上看壩,儼然一派青雲汲水,更像七仙女臨鏡梳妝。由於七隊的山美水美,更加上柳美,遠鄉近里的人們便不約而同地稱七隊為柳溝,以前的李灣鮮有人提,便漸漸被淡忘了。
據老人們傳說,隋朝末年,有一位客商從現在的柳溝經過,覺得累,於是坐在村中的一棵榆樹下歇歇。他背靠樹幹睡著了。不知睡了多久,竟恍恍惚惚作起夢來。夢中他看見一頭大野豬正在舔他的脖子。他能真切看到那野豬:毛如松針,根根直立;獠牙參差,黃垢斑斑;大嘴翕張,涎水涌流。幾欲要咬斷他的喉管。淅淅瀝瀝嚇了他一身冷汗,從夢中驚醒,伸手往脖子裡一摸,摸到一個小疙丁,拿到眼前一看,是一隻猞子,已吸了個半飽。他正準備手指一動把它拈死,卻突然念頭一轉,沒拈。有句話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