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3 页)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正月十日(2月15日),朝鮮全羅道古埠縣爆發東學黨(道)聯合農民而起的動亂,形勢失控,王京漢城危殆。四月二十九日(6月2日),朝鮮政府向宗主國中國求救,請求派兵支援。五月三日(6月6日),清政府決定出兵援朝。受命,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陸軍1500人東渡朝鮮,五月九日(6月12日)進駐漢城西南75公里的濱海小城牙山縣。
從朝鮮西海岸的戰略要地、漢城門戶仁川登陸,中國援軍為什麼棄險不守,反而轉駐地屬偏區的牙山縣呢?羅爾綱《淮軍志》有一簡明陳述曰:
牙山縣在朝鮮王京(漢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仁川澳左腋,沔江出口。仁川澳為王京門戶,群島羅列,從澳左轉入漢江口,即達王京。漢江口南迤東為仁川埠,各國商賈所萃。從仁川南行稍西,歷南陽,循廣德而至牙山縣,值沔口津白石浦,乃仁川全澳的東南角,地本偏區。時朝鮮農民起義軍在全羅,淮軍以救援赴韓,故自仁川登岸,即趨駐牙山,以就南道為經公州(朝鮮忠清道首府),赴全州,軍行稍便,不爭漢江門戶,沒有防備到日本藉此挑起戰爭的。3
清政府決定出兵援朝時,即據1885年《天津條約》第三款之規定,命駐日公使汪鳳藻照會日本政府,說明此次出兵是應了朝鮮政府之求,依照的是&ldo;保護屬邦舊例&rdo;,並保證&ldo;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rdo;。4
日本政府久欲控制朝鮮,苦無藉口。而今,朝鮮內亂,中國出兵,正好給他們侵朝提供機會。其實,在中國宣布出兵的前一天,即五月二日(6月5日),日本政府就召開會議,秘密決定出兵朝鮮,對中國宣戰。當天,指揮這次戰爭的參謀本部&ldo;大本營&rdo;成立;經天皇批准,駐守廣島的第五師團以保護日本僑民為名開赴朝鮮。就在中國援軍抵達牙山時,日軍先遣部隊也在仁川登陸。
五月十三日(6月16日),仁川登陸日軍已達七千人。到五月二十三日(6月26日)日本政府對中國政府發布&ldo;第一次絕交書&rdo;時,在朝日軍已達一萬多人,是中國援軍數量的七倍,而且控制了漢城周邊及漢城至仁川一線的戰略要地。
中國援軍困守牙山一隅。前,無須進‐‐因為聞中國援軍登陸,全羅造反者已如鳥獸散;後,無所退‐‐仁川被日軍扼守,再奪仁川力不能及。
中國政府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從朝鮮撤軍,放棄宗主國的尊嚴與權利;要麼救援孤軍,增兵朝鮮,在境外與日本人一決高下。
日本人則惟恐天下不亂。
六月十二日(7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ldo;第二次絕交書&rdo;。
六月十八日(7月20日),日本駐朝公使大島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敦促朝方將中國軍隊趕出朝鮮,並限兩日內答覆。
更遠大的戰略目標似乎尚未確定,但清政府已將解救牙山守軍視做當務之急。
六月十九日(7月21日),清政府雇用英國商船&ldo;愛仁&rdo;號載記名提督銜總兵江自康所率仁字營及北塘護軍共1150人由大沽口啟程,渡海赴牙山。六月二十二日(7月24日)清晨,部隊平安抵牙山。
六月二十日(7月22日),另一艘受僱英國商船&ldo;飛鯨&rdo;號載北塘護軍700人由大沽啟程東渡,六月二十二日(7月24日)午後船抵牙山。
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第三艘受僱英國商船&ldo;高升&rdo;號載淮軍仁字營幫辦高繼善、營官駱佩德及吳炳文所率兩營1100多名官兵由大沽起航,駛往牙山。這一船中國官兵誰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