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页)
本節標題之&ldo;常勝軍&rdo;,所指為&ldo;淮軍&rdo;。
&ldo;淮軍&rdo;是繼&ldo;湘軍&rdo;而起的一支由招募形式所組成的國家軍隊。它試辦於咸豐九年(1859),正式成立於同治元年(1862)二月。就在同治元年三月,新編淮軍由安慶分乘七艘英國商船順江東下,移師上海,參加了守上海、收蘇杭、配合湘軍消滅太平軍的多次惡戰。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陷落,不久湘軍裁撤,淮軍在平定太平軍餘部及捻軍戰鬥中一枝獨秀,所向披靡。故被人贊為&ldo;支持同光間三十年國防&rdo; 的雄師勁旅。
若視曾國藩為淮軍之父,李鴻章則是淮軍的直接經營者與第一領袖。淮軍以將領立營,將雄兵勇,名揚國中,如劉銘傳之&ldo;銘&rdo;字營、張樹聲之&ldo;樹&rdo;字營、潘鼎新之&ldo;鼎&rdo;字營、吳長慶之&ldo;慶&rdo;字營、周盛波之&ldo;盛&rdo;字營、郭松林之&ldo;武毅&rdo;軍、周盛傳之&ldo;傳&rdo;字營、張樹珊之&ldo;珊&rdo;字營、楊樹勛之&ldo;勛&rdo;字營、鄭國榜之&ldo;魁&rdo;字營、吳毓芬之&ldo;華&rdo;字營、王永勝之&ldo;開&rdo;字營、王可升之&ldo;升&rdo;字營、董鳳高之&ldo;鳳&rdo;字營、劉士奇之&ldo;奇&rdo;字營、唐仁廉之&ldo;仁&rdo;字營、李昭慶之&ldo;忠朴&rdo;營、戴宗騫之&ldo;綏鞏&rdo;軍等等。
從建立到甲午戰爭爆發,淮軍都是中國重鎮、雄關、邊隘、海防的主要力量。
朝鮮有事,清政府首先想到的可用軍隊便是淮軍。這即是上一節提到的葉志超、聶士成部淮軍。在國內,葉志超、聶士成都是常勝將軍。
葉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小同鄉。入淮軍,從小卒子干起,在劉銘傳部一級級往上爬,靠的僅是輕傷拼命,重傷不下火線。捻亂平,積功升任總兵。光緒十五年(1889)擢直隸提督。做了&ldo;從一品&rdo;的全省最高軍事長官,葉志超革命意志不衰退,似乎還是很能打硬仗的。如光緒十八年(1892)熱河教匪李國珍倡亂,葉志超率軍征剿,平建昌,連克榆林、沈家窩、下長皋圍,攻烏丹城,一路連捷,仍然保持著平捻的氣勢。&iddot;輥&iddot;輵&iddot;訛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初從袁甲三討捻,補把總。同治初改隸淮軍,從劉銘傳分援江、浙、閩、皖,累遷副將。東捻平,擢總兵;西捻平,晉提督。在中法戰爭中曾渡海援台。還師後,統&ldo;慶&rdo;軍駐旅順,又調統蘆台諸軍,晉頭品秩,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仍留蘆台治軍。&iddot;輥&iddot;輶&iddot;訛
葉、聶二人,均為淮軍中的佼佼者。派他們聯手東渡援朝,李鴻章應該說勝券在握了。但日本人在兵力上占著優勢。這兩位長勝將軍能否利用他們的戰爭韜略、戰爭勇氣,變被動為主動去創造另一次戰爭榮耀呢?
答案讓人失望。
先說牙山之戰爭。加上兩船的增援部隊,葉、聶麾下的牙山守軍已有三千三百多人。總體上雖弱於日本侵朝軍,但在局部上,三千勁旅,仍是虎狼之師。
鑑於牙山無險可守,聶士成向葉志超建議道:&ldo;海道梗,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勢便利,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rdo;聶士成所說的公州,在牙山東南。而在公州北面、牙山東北五十里,尚有一險要之處,名成歡驛,為公州門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