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2 页)
花翎、頂戴(也作頂帶)本來是清代官員區別等級的帽飾。花翎,即孔雀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其中以三眼花翎最尊貴。花翎一般只賞給朝廷加恩的貴族與高級大臣;頂戴,夠品級的官員都有,官品以官帽上頂珠的色質區別,所以頂戴以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等分出高低上下之別。皇帝有時對次一等的官員賞以較高級的頂戴,例如從一品的總督,賞加一品頂戴,即按正一品官持遇。有時皇帝還把某品頂戴賞給無官的人,作為一種嘉獎。雍正帝賞給老農頂戴的做法就是這樣。
八品頂戴,相當於縣丞的級別。一個老農民在封建社會能得到八品頂戴,的確了不得,足見雍正帝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
推選活動自雍正二年到七年每年舉行一次,每鄉之中選出一二名,老農的八品頂戴由皇帝特授,每年選出的&ldo;老農頂戴&rdo;,都要披彩掛紅,成為地方的一件大事,也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幾十歲的老農民帶上皇帝欽加的官銜頂戴,在鄉村之中是十分惹眼的。這對發展農業、鼓勵農民認真務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雍正帝雖居深宮,卻能體察民間疾苦,賢明待人,並勇開先河,讓田間辛苦勞作的農民也噹噹官,破除古代官農不平等的等級區別,真可謂吏治開明之君。同時,他重視農業和推崇農民的做法也頗值得當代人引以為鑑。
當然,老農頂戴這官也不是好當的,雍正帝之所以授予他們頂戴,就是要在農民中樹立楷模,以便眾人仿效,提高農民墾田耕種的積極性。同時,農官還有另外一項任務,那就是他們有責任用他們的先進經驗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讓富民強國的政策得以貫徹。
無可否認,雍正帝的這一舉措的確是非常超前的,他所處的時代,是十八世紀初期,距今約有二百七八十年的歷史。但是,就是在那時,雍正帝就早早提出了農業生產中傳授技術、互相幫助示範效用的理念。
由於在具體的選拔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弊端,如許多被推舉上來的&ldo;老農&rdo;,並不是雍正帝理想中的老實厚道、確在耕作上有成績的&ldo;老農&rdo;,而且地方上某些鄉紳無賴,往往靠賄賂的方式就能得到這個頂戴,並藉此大耍淫威,橫行鄉里。一些無賴鄉紳,竟藉此自稱某縣&ldo;左堂&rdo;(所謂左堂,即縣太爺為右堂,自己為左堂,即與縣太爺平起平坐的意思),建立衙門、私設牢獄,以朝廷八品大員自命,竟公然要朝廷九品巡檢(負責緝捕盜賊,維持本縣治安的小吏)、未入品的典吏(掌管縣裡監獄事務的小吏)服從他的命令。
發現這個問題後,雍正帝立即命令把那些靠矇混上來的農官革職,另選合適人選替補,並允許那些不法的農官及其舉薦官員自首,對拒不自首的則嚴懲不貸。同時,雍正帝在七年(1729年)後又把一年一選改為三年一選,以表示對此事的慎重。
從這件事上,讓人看出雍正帝既能大力推行改革,又能及時糾正改革中出現的弊端。這不但需要改革者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而且還要有大膽改正錯誤的豪氣。
因地制宜,墾荒造田
墾荒造田是雍正帝發展農業的一個重要措施。雍正帝充分認識到人口增長快於耕地增長速度所帶來的&ldo;地少人多&rdo;的矛盾,他說:&ldo;良田地土之所產如舊,而民間之食者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rdo;而解決&ldo;地少人多&rdo;的主要方法就是大力推廣和獎勵墾田行為,擴大耕地面積。他指出:&ldo;國家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凡屬閒曠未耕之地,皆宜及時開墾,以裕養育萬民之計。是以屢頒諭旨,勸民耕種。&rdo;雍正帝曾屢次下達墾荒令督促百姓墾荒。
墾荒令下達後,各地陸續推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