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群臣从他身边川流般无声地走过,消逝,没有思想。他站在朝堂外的台阶上,凝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中刚升起不久的太阳,心里想到改革是件棘手的事情,现在更遇到了让他最担心的事情:君王不再信任和支持!最后可能就是白忙一场。心头又仿佛浮现出他当初饥饿地趴在马背上绝望的感受。
一个人在背后拍了拍他,是鲍叔牙。他从里面议事完出来,两个人对视了一眼,管仲眼里的意思是说:“还是要打这场仗?”鲍叔牙眼里的意思是说:“算了吧,随他,毕竟是我们的头头,别灰心!”
一切尽在不言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没有曹刿的长勺之战
著名的“曹刿论战”
去打吧!顽皮的孩子!等你自己知道错误!管仲就是这样的“父亲”。
《左传》庄公十年经:“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长勺一战,齐桓公败在了鲁国东平的一个农夫手里,当然这是句戏言,史料上说,有一个叫曹刿的人帮助鲁庄公指挥此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左传》庄公十年传中记载曹刿的出现: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的全过程,但真的是否很经典呢?就要从曹刿这个人说起:
曹刿是一个什么人呢?许多书上都说他是东平的一个农夫。但是,以鲁国那么繁琐的制度和礼仪,一个农夫怎么可能见到鲁庄公,让鲁庄公听任他卖弄,用战车载他去指挥战斗,而不认为是无理取闹。设想一下,这么关键的一场战斗,鲁庄公怎么会放心听他去说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出击。
其实,那时候鲁国有个将军叫曹沫,他们应该是同属于曹氏一族,相当于亲戚。曹刿极有可能是通过一个人引见去见的鲁庄公,鲁庄公才同意载他去观战并且听他的建议作战,而这个引见的人就是施伯。施伯这个人向来眼光不错,他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就说明这一点,但对于施伯来说,放过管仲是他终身的悔恨,此后不久他便郁郁而亡。
曹刿来找施伯,希望他能为自己引见鲁庄公,他没有赶走这个人,好奇之下一问,知道和大将军曹沫是亲戚,再问,发现这个人的确有些军事才能,这才做担保引见到鲁庄公那里。
那么,曹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见鲁庄公?而且不是通过自己的亲戚曹沫呢?曹刿根本就不是什么农夫,我们被粗糙的历史记载骗了,曹刿其实是官宦家族里潜心读书的子弟,在东平这个地方可以说攻读,也可以说隐居。他的理念是等待机会,机会来临时直接一举成名,做个大官。按正常升迁,他不愿意,而且他觉得自己的学问暂时还不足去做大官,就躲起来攻读,直到公元前684年。
他觉得时机来临了,因为他看出来齐桓公必然吃败仗,而鲁庄公又没有把握和信心去打这场胜仗,所以,他只要用点兵法就可以捡个大便宜。
机会千载难逢,但怎么去见鲁庄公并让他信任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