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2/2 页)
強烈震動。這是日本統治者和知識界首先接觸到的洋學知識。魏源在日本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中國。
合上魏源的書本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對岸正火焰熊熊——大清王朝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危機四伏的日本也必須作出選擇——怎樣避免重蹈中國的覆轍?
於是有了1868年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前的6年——1862年,中國已經開始悄悄發生一場洋務運動。
明治維新既受中國危機及魏源思想的啟示,也為日本本身的危機所推動,還多多少少帶有一點兒效仿中國洋務運動的意思。
中國的洋務運動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個著名人物作為代表。
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有所謂「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
中國的洋務運動核心是「師夷長技以自強」,謀求最終擺脫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脅。
日本的明治維新提出「尊王攘夷」,也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驅逐外國侵略勢力。
但中國的洋務運動最終敗給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美國學者瑪麗·k賴特夫人評價當時中國與日本的改革時說,洋務運動「既不是政變,不是革命,也不是一個新的時代,只不過是依仗全體士大夫的能力與努力,使歷史上難以避免的沒落過程留下的一個小陽春」,是企圖重新建立「中國保守主義的立足點」。
1868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卻並非如此。當時明治天皇以「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淪」和「破除舊習,求知識於全世界」為主導,自上而下開展了一場效仿西方的激進改革:以「殖產興業」大力促進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發展;以「文明開化」在日本社會全面推廣現代科技和文化教育;以「富國強兵」建立新式軍隊的軍制和警察制度。明治維新涉及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交通、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制度設計與重建。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