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页)
就1934年法案的關稅條款而論,有必要說明的是:自1909年以來,由於兩國間確立了自由貿易,菲律賓群島的經濟實際上是依附於美同經濟的。原先早已不顧菲律賓人民的抗議而這樣做了。菲律賓人民曾通過其議會的代表提出抗議,指出自由貿易對菲律賓人民的經濟利益將來會造成嚴重損害,並將妨礙獨立的實現。如所預101見,這一政策的結果是使非律賓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變成了美國的附庸。
在美國統治的四十年間,菲律賓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到1939年春天,這一片十一萬六千平方英里的地區(幾乎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的面積一般大)已有一千六百萬人。有人認為,這片土地能養活三倍於當時所擁有的人口。教育、衛生和公共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貿易總額從1899年的三千四百萬美元增加到1938年的將近二億五千萬美元。但在這一時期美國貿易從占總額的百分之十六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貿易的模式按照殖民地發展的模式進行,這在東南亞各地區是司空見慣的。輸往美國的是農業原料和農產品,而來自美國的是經濟不發達地區所不可缺少的工業品。菲律賓人完全仰賴於進入美國市場的自由貿易了。
美國戰前在菲律賓的投資規模是不能同英國人和荷蘭人在他們各自的亞洲殖民地的投資相比擬的,因為在 1935 年美國投資只有二億五千八百萬美元,或占菲律賓群島外國投資總額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投資總額小,標誌著工業化水平的低。菲律賓的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但在1937年,一千八百六十萬公頃可耕地只耕種了四百二十六萬公頃。據說糖已生產過剩,但馬尼拉麻和椰干在世界市場上出售可能有利可圖,西沙爾麻和菸草可能也是如此。2見《概覽,1933年》,第571頁:該法案文本見《文件,1934年》,第429‐442頁。
2見《概覽,1933年》,第567頁。
據當時財政部長曼努埃爾?羅哈斯估計,1939年菲律賓人的每人每年收入為四十美元。菲律賓產業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天四十五美分,農業工人的現金收入為每天二十五美分左右。由於菲律賓經濟依附於高價的美國商品,因此實際收入還是非常低的,即便已逐步有所提高。
在鄉村地區,到處都有不時爆發的不安定現象,這是不健康的土地制度的一種經常性症候。大批農業工人受僱於私人或教會擁有的種植園,他們陷於不能自拔的債務或一貧如洗的困境中。地主或其代理人實際上取走了全部收益。政府也曾企圖緩和這種局面,但又沒有收購這些地產的大量資金,而且為非律賓人提供的新的生活方102式也往往非其所好。比較穩妥的改善方案還是把人口稠密地區的勞動力轉移到棉蘭老的未開墾地區去,這已在小規模地進行了。
為了改善工業工人的境遇,與奎松總統的名字分不開的一項促進社會正義的計劃開始實施了,並通過了若干法律,同時政府還在1938年租用了布埃納?維斯塔大種植園,把它改變為進行合作試驗的實驗場所。
華人(1939年為十一萬七千人,而1918年是四萬四千人)控制了菲律賓的零售商業,憑著他們擅長於倉儲經營和市場交易,還包括分配大米的壟斷權和他們的信用網,他們就能夠對千百萬菲律賓人施加壓力;後者的許多生活必需品早自西班牙統治以來便一向仰賴於華人。儘管美國對華人實施了排外法,他們的人數還是通過非法移入而一直在增加。菲律賓人對中國抗日戰爭所抱的同情,因對在非律賓的華人的行為感到不滿而在很大程度上被抵銷了。1在達沃,1939年有一個幾乎是清一色的日本社區,共有一萬八千人(在菲律賓的日本人共有二萬九千),占有六萬公頃土地,從事大麻種植和椰干業。日本人蠶食菲律賓群島的漁業已到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