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页)
感關注。新加坡之變成巨大的海軍基地,錫蘭的亭可馬裏海港之興建,看來都是為即將發
生的戰爭進行普遍準備的組成部分,英國將試圖在戰爭中鞏固並加強它的帝國主義地位,
粉碎蘇俄和東方興起的民族主義運動。1
這雖然是尼赫魯個人的看法,但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國大黨知識界的代表性意見,而國大黨是印度最大的和最全面的政黨。許多國大黨黨員甚至對即將發生的世界衝突抱著更消極的態度,他們採納甘地提倡的&ldo;非暴力&rdo;主義。甘地這時以非官方身份在印度政治幕後施加了相當大的影響。但必須記住,絕大多數印度人是文盲,又加上十分貧窮,對這類事情是毫不關心的,除了自身經歷外,對世界大事實在一無所知,甚至受過教育的少數人,對國際事務也遠不如對印度國內問題那麼重視。
很能說明國大黨態度的特點的是,它強烈反對帝國議會於1939年4月提出的一項修正1935年憲法的法案,因為在緊急情況下中央政府得按該法案將其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置於諸省之上。此項措施被認為對印度在大戰時的防1見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統一,1937‐1940年文集》〔(ja-waharlalnehru:theunityofdia,llectedwritgs1937‐40),倫敦,林賽?德拉蒙德公司,1948年版〕和《印度的發現》
〔(thedisveryofdia),紐約,約翰?戴公司,1946年版〕,第424頁。
務是必要的(後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全印國大黨委員會卻認為無法容忍,因為這將使&ldo;各省政府不由自主地成了帝國主義的代理人&rdo;。1939年春天和夏天,印71度部隊被派往亞丁、新加坡和埃及,國大黨對此也抗議說這是&ldo;違背印度人民公開宣布的意志&rdo;,儘管認真研究過這類事務的人都懂得,印度的防務只有在印度洋周圍地區方能支持住,而不能株守在自己的海岸上。這次出兵海外導致全印國大黨委員會號召中央立法議會的國大黨議員拒絕出席下屆全會,並警告各省國大黨政府&ldo;不得幫助英國政府的備戰工作&rdo;。
穆斯林聯盟的正式態度比較克制。遲至1939年8月28日,它的工作委員會才宣布,&ldo;決定世界大戰爆發時穆斯林的態度尚屬為時過早&rdo;。此種審慎態度似是出於幾種動機。由於聯盟的政策和力量主要來源於感情上的反印度教和反國大黨,而不是反帝國主義‐‐儘管在印度當時的政治活動中,原則上是不能把反帝的調子唱得低於國大黨的‐‐其領導人時刻準備著投入他們等待著的真正戰鬥。幸而聯盟對於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並沒有象國大黨那樣一心一意地接受它,而是半推半就的,所以不受約束。聯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已預先顯示了他後來高度成功的領導策略,他認識到聯盟&ldo;最高指揮部&rdo;同旁遮普和孟加拉政府‐‐這兩省很可能在戰事爆發時支持中央政府‐‐之間的分裂對聯盟的團結和實力是致命傷,並且認識到從策略上考慮,有利的方針是利用國大黨可能犯下的錯誤和可能出現的分裂。所以穆斯林聯盟對戰爭的正式態度始終是模稜兩可的。這是又一個確實的例子,說明了印度政界對即將面臨的世界大災難的看法,都是按照自己的國內問題而反映出來的。
(二)錫 蘭
錫蘭在走向自治的時候所面臨的社區問題和印度很不相同,而且幸運的是,程度要溫和得多。錫蘭人口約七百萬,其中僧伽羅人占三分之二左右。僧伽羅人大多數信仰佛教,但也有少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