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是丑的意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极性的事物,都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正就没有负;没有错就没有对;没有阴就没有阳;无彼就无此。老子透彻的认识到美是由于丑(恶)的存在,才显出美的极性观念,没有丑就不存在美。如果人人都具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就没有三十二相好之说,三十二种相好是相对我们众生不具备这种相好的“恶”才显出来的。人人都像雷锋一样公; 而忘私,就显不出学雷锋的必要。之所以人们都崇敬雷锋,就是人们还不具备雷锋的品质的原因。下边的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同一属性。后边; 还要讲到宠辱、清浊、直枉、刚; 柔、损益、静躁、雄雌、亲疏、正奇、牝牡、智愚、善夭等等,都是极性相待的属性,都是极性的事物。
这一章专门介绍极性相对事物的观念,叫你认识这些极性的观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个美是你头脑里的一种极性观念,由于我们的“软件”上早就形成了极性的识念,也就是你的心识中已经有一个美的观念,你的那个美的观念是哪里来的呢?正是你的识念分别出来的结果。谁叫你分别的呢?这就涉及到主客形成的演变过程,由本源主客合一的状态,朴散为器产生了极性的器世界和极性的思维方式。佛学上就是“无明”的缘起,从如来藏产生了“无明”,形成了第八识,再由此演化出第七识,第七识就指挥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进行分别,故第六识(意识)就起分别的作用。那你为什么分别呢?因为我们已经到极性的世界了, 失去了主客合一的本源状态,形成了主客分离的极性思维的结果。极性的美丑、善恶就是极性思维分别产生的极性事物。
极性思维的机制很深,先由非极性“如来藏”究竟一相,“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于是在八识中形成见分和相分,继而在七识中极化为能、所,在六识中极化为主、客。佛学上称为三细六粗的演化过程,或极化过程。老子把这种极化的演化过程,共同的特点; 表达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极化的过程,共同的特点是把本无差别的“不二”一相的“道; ”因“无明”妄动的; “自心取自心”,极化为二相。因“妄心不了法界一相”,就迷惑在见与相、能与所、主与客的对立中互相攀缘分别,于是心生种种法生。反过来由自心分别极化的外界事物反馈又形成极性的差别观念,故法生种种心生。原本妄心(见分、能观、主观)和妄境(相分、所观、客观)“起无先后”互依互存,但究其根源,“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心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实无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明白了极性思维产生的深层次机制,对老子表达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损益”、“刚柔”等一切极性事物的论述,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仍按主客分立的习惯来阐述事物的极性关系,以便于理解。
“有无相生”,什么是有无相生?没有“有”就没有“无”。有了“无”才有了“有”;反过来,有了“无”才显出“有”,这就是“有无相生”。大家知道非极性不存在相生相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