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页)
盲”了。那么究竟是“色盲”处理的颜色对,还是“正常”处理的颜色对?都不对!因为都是“有欲”状态所产生的感受。“有欲”的极性认识,认识不了“妙”,认识不了本来究竟的“常道”、“无名”,只能认识“徼”。“徼”是非本质的外在表象,是浅层的现象层次的认识。
这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处理出来的这个东西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实存在。我们说的这种颜色,蜜蜂处理出来不一定是这个颜色。那么你的眼球能够给你表达反映出真实究竟的“妙”的存在吗?反映不了。反映不了怎么办?老子讲,就要通过“无欲”的认识状态去认识。因为有欲的认识有时候就把我们“哄”了。佛学上就有类似的认识,如这一杯水,佛学上讲,我们人看着是一杯水,鱼看着是空气,天人看着是琉璃,鬼看着是浓血或火。那么究竟是浓血或火对还是空气对?还是水对?究竟哪个对呢?都不对!都是循极性的处理机制所得到的虚假现象,都是各自处理系统处理出来的一种感受,都不正确,都是“徼”的认识,不是“妙”的认识。所以《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亦就是一切“有欲”的认识),如梦如幻,如露如电,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不能用“有欲”来观察,要用“无欲”来观察。而且“无欲”还要处于“常无欲”的状态,这种状态犹如佛学上讲的“三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再深就到寂照的“寂”了。处于“常无欲”的状态,一观察就把“妙”观察出来了,实际上是现量。“妙”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与佛学讲的“清净本然”、“常住妙明”雷同。在“常无欲”的状态中你才能够观察到“常名”、和“无名”、和“常道”。
“故无欲”才能“观其妙”,才能把里面的“妙”观察出来。噢!原来这一杯水认为是浓血也不对,空气也不对,琉璃也不对,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识的大智慧,才把里面的“妙”找着出来了,才认识了真如实相。不然互相各执一端,我说是水,他说是浓血,那个说是琉璃,究竟哪个说的对?在“有欲”的认识中争论不清楚。因为是有欲的认识,极性层次的认识,你没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照不见“五蕴皆空”。当你处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的时候,就看到你那个认识状态所对应的层次、状态和境界了。所以,当你达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其它不同的“有欲”认识状态,则展现出各自对应的“自心现量”或“循业发现”。
“常无欲”才能观其“妙”,“常有欲”只能观其“徼”。“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不是内核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人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道,我们不只有“有欲”的感官认识,六根的认识,我们还有“无欲”的认识,行深般若的认识,五眼六通的认识。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佛学上讲行深般若的认识以及十八界的内容要讲多少篇,老子用“常有欲,常无欲”几个字就把好多东西都包括了。你看伟大不伟大?!我们的祖先在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